人参虫害防治 沟金针虫的治理方法

2014/3/27 13:42:55

  沟金针虫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别名 沟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科(Elateridae)。

  分布为害 分布于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江苏、河南。主要 以幼虫咬食刚播下种子的胚乳,使其不能发芽,亦为害根或茎的地下部分,被害部不整齐,也能蛀入块茎或块根。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6~17mm,宽5mm,雄体长14~18mm,宽约3.5mm,雌雄体形差异很大,雌虫阔壮,背面拱隆;雄虫瘦狭,背面扁平。体色浓紫,密被黄色细毛。头扁形,密布刻点,头顶中央低凹,雌虫触角11节,锯齿形,黑色,前胸发达,背面为半球形隆起,宽大于长,密布刻点,中央有微细纵沟。鞘翅长约前胸的4倍。雄虫触角12节,丝状,长达鞘翅末端,鞘翅长约前胸的5倍。

  卵:椭圆形,长径0.7mm,短径0.6mm,乳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30 mm,宽而扁平,黄金色,背面中央有1条细纵沟。体长被有黄色细毛。头部黄褐色扁平,尾节黄褐色分叉,背面有暗色近圆形的凹陷,其上密生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每侧有3个齿状突起,末端分为尖锐而向上弯曲的二叉,每叉内侧各有1小齿。

  蛹:雌蛹长16 ~ 22mm,宽4.5mm;雄蛹长15 ~ 17mm,宽3.5mm,初为淡绿色,后渐变深,体呈纺锤形,末端有刺状突起。

  生活习性 约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华北,越冬成虫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期,卵产于土中3~ 7cm深处,每头 雌虫产卵约100余粒,卵期35~42天,幼虫期1100天以上,至第3年8~9月在土中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初成虫开始羽化,并进人越冬状态,成虫昼伏夜出,无趋光性,有趋化性。

  防治

  1.在人参整地作床或松土时,施入敌百虫粉或5%辛硫磷颗粒剂配成毒土,进行毒杀。

  2.毒谷诱杀:将25kg苏子或谷秕子煮至半熟(少数开裂)捞出晾至七成干,拌入2.5% 敌百虫粉1~2kg或50%辛硫磷乳油0.15 ~0.25kg,傍晚将毒谷施于金针虫和蝼蛄经常活动的场所或畦边。每亩施用毒谷3~4kg,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出苗后,发现害虫为害时,可灌注敌百虫液7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600~ 800倍液。

  4.人工捕杀:将土豆切成小块煮成八成熟,傍晚把土豆埋人参床土层中,翌日天亮前将土豆块随虫一起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