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新街,因苗木而得名。近年来,新街苗农寻求突破,纷纷向外攻城掠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经济颓靡的大背景下把苗木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据街道农办统计,在外承包土地超过50亩的农户,全街道共有500多户,其所租用的土地加起来超过了10万亩。
寻求突破 新街苗农“攻城掠地”
上世纪90年代初,山末址村的余水欢在上海南汇一口气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由此将新街苗木的销售窗口搬到了上海,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人之举。在这1000多亩土地上,他种植的新街苗木品种多,规格全,迅速占领了上海的苗木市场,余水欢在上海的绿化工程也因此越做越大。据初略统计,至今他在上海的绿化工程总额已超过20个亿。
而元沙村的田文虎,自2005年在上海一口“吞”下一国有一级园林绿化资质企业后,安心地做起了一级园林企业的东家。
从统计资料显示,新街苗农“攻城掠地”,最初是向周边扩展,如红垦农场,钱江农场,红山农场,面积也是从5亩、10亩开始。随着时间推移,版图慢慢地拓展至义蓬、瓜沥、临浦方向,面积也不断增加,继而转向绍兴、上虞、余杭、海宁、桐庐、富阳蔓延。据田文虎回忆:90年后,他在上海有500多亩苗木地,同时分别在绍兴有200多亩乔木,嘉兴500多亩景观苗。“当时我的工程主要是在上海,但上海用地紧张,在绍兴、嘉兴办苗场,一来土地资源充足,二来运输也方便。”现在回想起来,促成田文虎今天成就的,正是他当时大胆向外拓地的理念。
新街苗木墙外飘香
沿江村的唐秋珍,上世纪80年代末在昆明办了一个苗场,慢慢地在当地做起了绿化工程。这个选择,成就了唐秋珍的事业。在唐秋珍的影响下,该村的张典法,陈国梁,管兴木也纷纷在昆明办了苗圃,由此新街苗木在昆明的牌子越打越响。现如今,他们四人每年在昆明的绿化工程总额就在1个亿左右。“要在昆明做生意,首先得办苗圃。如果我们从新街把苗运过去,那成活率肯定高不了。在当地办了苗圃,就能把新街的苗木就地卖给昆明客户,保证存活率的同时也赢得了好口碑。”唐秋珍向记者说道。
新盛村的杨张兴,在萧山、安吉、湖南、江西、上海、贵州都有苗场,可谓是遍布全国各地。但凡各地的绿化工程找上他,他直接就地取苗,非常方便。近年来杨张兴在安吉培植的大批柱形红叶石楠卖得很好,在安吉、湖州等地小有名气,一些当地的道路绿化工程纷纷找上门来,通过他们的口播相传,又为杨张兴争得了不少新客户。现在杨张兴的柱形红叶石楠卖得更火了,他本人高兴地说:“幸亏我苗场面积大,否则这么多客户哪来的这么多货源呀?”
在新街,除了苗木大户成千上万向外拓展,一些小本经营的农户也开始向周边城镇要起了地。沿江村的章安良自1990年做起苗木生意后,先后在南阳、河庄承包了400余亩土地种植龙柏,20年下来,他只搞种植,不做经营,早几年,每年的收入都在100—200万左右。靠着苗木种植,章安良一家过得很是富足。“现在儿子在国外读书,家里车子、房子都搞定啦。”勤劳致富的章安良正尝着苗木带给他的甜头。
“攻城掠地”经验值得推广
外拓基地,让新街的苗木主解决了土地不足的矛盾,劳动力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据江南村苗木主施叶江介绍,光是他一年在桐庐500余亩的长工管理费,就比在新街省5万多,加上一些短工的费用,按每天20人,每人30元计算,一天也能省600元。现在他在桐庐每年销售的苗木总额在400—500万左右,这等于光是人工费,他一年就能省下几十万。施叶江笑着告诉记者,在外地规模种植的同时自己也不用化多大的精力,放手让长工去管,省了不少心。
这几年新街苗木经济发展势头猛进,街道领导也多次组织苗农到当地人向外拓展的苗场学习参观,借鉴他们的经验。“新街要发展苗木经济,在现有紧缺的耕地基础上,明显是纸上谈兵。苗农向外要地,延伸拓展,一方面土地资源得到了缓解,同时也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还为新街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街道农业副主任许建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