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新街,因苗木而得名。近年来,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新街苗农纷纷向外“攻城略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经济颓靡的大背景下,苗木产业依然做得风生水起。据该街道农办统计,在外承包土地超过50亩的农户,全街道共有500多户,其所租用的土地加起来超过了10万亩。
大胆“走出去”新街苗木省外飘香
上世纪90年代初,山末址村的苗农余水欢在上海一口气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由此在上海打开了一个新街苗木的销售窗口,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人之举。
在这1000多亩土地上,余水欢种植的苗木因品种多、规格全,迅速占领了上海的苗木市场,绿化工程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他在上海的绿化工程总额已超过20个亿。
和余水欢一样,沿江村的苗农唐秋珍,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也进军昆明,在那办了一个苗场,慢慢地摸索,做起了绿化工程。这个大胆的选择,成就了如今唐秋珍的事业。在她的影响下,同村的苗农张典法、陈国梁、管兴木也纷纷在昆明办了苗圃。现如今,他们四人每年在昆明的绿化工程总额就有1个亿左右,扮靓了昆明的大街小巷。
“要在昆明做生意,首先得办苗圃。因为如果从新街把苗运过去,那苗的成活率肯定高不了。而在当地办了苗圃,就能把新街的苗木就地卖给昆明客户,在保证存活率的同时也赢得了好口碑。”唐秋珍向记者说道。
据统计资料显示,新街苗农向外拓展种植基地,最初只是向周边地区“要地”,如红垦农场、钱江农场、红山农场等,面积也是从5亩、10亩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略地”的版图慢慢地向义蓬、瓜沥、临浦等地拓展,继而转向绍兴、余杭、海宁、桐庐等地,面积也是逐渐扩大,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
破土地瓶颈经验值得推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萧山土地“寸土寸金”、劳动力成本也节节“攀升”,苗木产业的发展空间无疑受到了挑战。
外拓基地,不仅帮助新街的苗农直接解了土地不足的围,也促使劳动力的成本大大降低。据江南村苗农施叶江介绍,他在桐庐租了500余亩苗木基地,光是那里的长工管理费用的支出,就可以比在新街省下5万多元。再加上一些短工的费用,如果按照每天20个工人,每人30元工费计算,一天也能省下600元。“在外地搞规模种植,自己不用花多大的精力,大部分放手让长工去管理,因此自己也能省了不少心,可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开辟市场渠道中去。”施叶江笑着告诉记者。
新街街道农业副主任许建平表示,在现有耕地资源紧缺的基础上,新街想要发展苗木经济,明显是纸上谈兵。而苗农向外要地,一方面土地资源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为新街苗农增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这种经验值得推广。对此,街道也多次组织苗农到当地人向外拓展的苗场学习参观,希望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让更多的苗农不愁种,也不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