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的种植战略

2014/9/11 11:18:29

  在迄今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大国中,没有不栽杨树的;在栽杨树的大国中,也没有一国只栽不选、不注意其品种改良的。这是因为杨树是个全球公认的速生丰产树种。不论是把它作为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用材树种,或是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吸收更多的Co2、具有保持水土等功能的生态树种,或用作行道树、“四旁”绿化、园林观赏的风景树种,杨树在上述种种用途中都有它的用场,有它独特的地位。更何况杨树生长快、周期短、好杂交、易繁殖、对栽培力度反应敏感,这些特点使它成为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在研究树木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基因导入、组培技术、人工林栽培模式、乃至一般林木生物学研究中。

  杨树总是受人亲睐,榜上有名,居首选地位而经久不衰。毛白杨由于这个缘故,近几十年来杨树的品种改良问题,尤其是品种选育的战略研究问题,倍受中外人士关注。各国杨树育种学家,各自在其不同育种战略指导下,的确选育出不少速生丰产品种,其中意大利选育的包括1-214在内的欧美杨系列品种、美洲黑杨品种、欧美山杨杂交的白杨品种,德国Weisgerber博士从Populus tremula x P. tremuloides选育的Astria三倍体品种,韩国S. K. Hyun选育的银腺杨P. alba x P. glandulosa新品种,加拿大的银白杨P. alba x大齿杨P.grandidentata新品种,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新近选育出的毛果杨P.trichocarpax美洲黑杨P.deltoides新品种,这些选种或杂种无性系,都以极高的栽培价值而闻名于世。

  我国杨树育种也取得不少成绩,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的北京杨、合作杨和群众杨,80-90年代的中林46杨、107杨、108杨、南京林业大学从意大利引人的69杨、63杨、72杨,以及用69杨为母本与中国小叶杨杂交而来的系列新品种,它们在长江流域一带获得大面积推广。各地林科所、大专院校也选育出一批有用的杨树新品种用于生产,取得很大的成绩。

  从育种战略研究的角度来看,杨树育种成功之作,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亲本研究和亲本选择上无不狠下工夫,用来杂交的亲本,绝不是遗传背景不明的随机单株,更不是以种代替杂交亲本。杂交亲本植株的选择经过了优良种源、优良林分、优良单株上的考虑,从中物色杂交亲本植株;有的杂交亲本植株还经过了多次轮回交互测定,在查明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基础之上,才进行杂交,真是“十年磨-剑”,最终才把杂交亲本准奋出来。这套办法,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无疑是十分科学的,因杂交育种是个科学选配的严密过程,是多层次优化基础上的基因进重组,绝不是选亲与杂交上的随机之作。

  无疑,我国杨树育种工作者应该学习西方这套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杂交亲本研究上狠下工夫。然而冷静考虑起来,我们在短期内难以做到,或根本无法做到,因为在这点上有他们的长处和他们的短处。林木生产是周期长,林木改良的周期更长,一次轮回测交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多次轮回测交就更长了。西方一些林地归属于纸厂等公司,人有恒产则有恒心,他们可以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地经营下去。而我们则不然。我们的土地分给了农民,而科研经费属于国家。育种工作者要搞项目,要在农民与国家间以申请科研项目的形式去进行土地与经费的结合。有幸立项,立项的周期最多也不过5-10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完成杂交亲本的轮回交配的交互测定?5-10期满,当你刚刚把亲本选出来了还来不及杂交时,在项目中期评估中,有人会说:"十年还没有出品种”,早把你滚动淘汰了。你的十年辛苦等于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