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褐斑病防治

2015/10/16 8:20:27


【分布与危害】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是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乔木树种。沙枣褐斑病是沙枣幼苗、幼林的重要病害之一。已知分布于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以新疆昌吉县为例,1959年2年生苗发病率达100%,病叶提早2个月脱落,植株生长衰弱。
【症状】 病斑生在叶片,病叶正面形成褐色到枯黄色的斑点,开始小,2~3mm,渐渐扩大到5~8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常相互汇合成大斑,病叶干枯脱落。病斑点上散生黄褐色到黑褐色的小点即分生孢子器。叶背面因密生白色的丛毛,病斑不显著。
【病原】 病原菌是沙枣壳针孢(Septoria argyraea Sacc),分生孢子器埋在叶正面的表皮下,球形,孔口不明显,直径81~120μm。产孢细胞无色,安倍瓶状,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线形或圆柱形,直或稍弯,两端钝圆,有时一端稍膨大,1~2(~3)个横不缢缩,15~24μm×2.4~3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根据在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苗圃观察,病菌越冬之后,病叶吸水膨胀,释放出分生孢子,侵害下部叶片。在灌溉区,每次浇水后,就出现一次侵染。根据调查,凡苗床距沙枣林或零星大树近(300~500m)。或距2年生大苗区近,就会发病早而严重。如新疆吉木萨尔县苗圃,沙枣林边育苗,褐斑病的发病率高达100%,病叶占总叶数的60%以上,并提早落叶;苗床连作,苗木密不通风,发病也严重。
【防治措施】 苗床500m内不要种植沙枣;不要连作。二年生苗要修剪下部枝条,修剪强度为苗高的1/3~1/2。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喷药防治,在沙枣展叶后,喷50%代森锌300~500倍液,或退菌特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每隔15天一次,全年共喷3~4次。

相关信息
  • 沙枣褐斑病防治 2015-10-16
  • 大叶黄杨褐斑病防治 2013-4-04
  • 芦荟褐斑病防治 2012-5-13
  • 防治杜鹃花褐斑病 2012-5-12
  • 金叶女贞褐斑病防治 2012-5-12
  • 乌稔树褐斑病防治 2011-7-05
  • 漆树褐斑病防治 2011-1-20
  • 流苏褐斑病防治 2015-7-21
  • 白蜡褐斑病防治 2015-8-06
  • 杨梅褐斑病防治 2015-7-21
  • 杨树褐斑病防治 2015-10-28
  • 夹竹桃褐斑病防治 2015-9-23
  • 梅花褐斑病防治 2015-9-23
  • 杜鹃褐斑病防治 2015-10-14
  • 广玉兰褐斑病防治 2015-10-16
  • 杨树褐斑病防治 2017-7-30
  • 桂花褐斑病防治 2017-7-22
  • 马蹄莲褐斑病防治 2017-8-18
  • 桉树褐斑病防治 2017-8-17
  • 樱花褐斑病防治 201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