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姬小蜂防治

2015/8/5 8:01:38

刺桐姬小蜂
学 名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英文名称 Erythrina gall wasp
分类地位 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姬小蜂科(寡节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跨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1 分布
国内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广州市(天河区)、珠海市(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汕头市(市辖区、濠江区)、惠州市(惠阳区)、东莞市(市区)、中山市;海南省三亚市、万宁市;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海沧区、同安区);台湾省。
国外 毛里求斯、留尼旺、新加坡、美国(夏威夷、关岛、萨摩亚群岛)、泰国、菲律宾、日本(冲绳)、印度[1,3-5]。
2 寄主植物
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刺桐属Erythrina植物,包括刺桐E. indica Lam.、杂色刺桐E. variegata L.、金脉刺桐E. variegata var. orientalis (L.)Merr.、珊瑚刺桐(龙牙花)E. coralloidendron L.、鸡冠刺桐(美丽刺桐)E. crista-galli L.、黄脉刺桐E. indica var. picta Graf.、毛刺桐E. abyssinica Lam.、马提罗亚刺桐E. berteroana Urban.、E. fusca Lour.和E. sandwicensis Deg等植物。
3 经济重要性
刺桐姬小蜂寄主刺桐属植物是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重要的行道树及园林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树叶、树皮、树根均可入药。我国目前有刺桐属植物5种,引进栽培种5种,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台湾、香港等省区。刺桐姬小蜂专性取食刺桐属植物,危害后造成寄主植物新芽、叶片卷曲、肿大,形成虫瘿,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植株生长和美观,危害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甚至植株死亡。刺桐姬小蜂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生活和危害部位隐蔽等特点,因而,传入新地区后,能够很快定殖并传播扩散。目前该虫已入侵我国南方局部地区,一旦进一步扩散蔓延,将对南方粤、桂、琼、闽、滇等省的刺桐属植物造成严重打击,对我国园林绿化和景观生态造成重大威胁,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安全与农林经济。
4 形态特征
雌成虫 体长1.45-1.60 mm;体黑褐色,间有黄色斑。头黄色,但颊后棕色。触角膝状,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3-1.6倍;环状节1节;索节3节,各节大小相等,侧面观每节具1-2根长与索节相近的感觉器,每根感觉器与下一索节相接;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前胸背板黑褐色,近盾沟着生有3-5对短刚毛,中间具一凹形浅黄色横斑;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第1对刚毛着生于端半部中央,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亚缘脉具1根刚毛;前缘室、基室及臀区光无毛,基脉具2根柔毛;基无毛区小,上缘达缘前脉中央,下方闭式;后缘脉几乎退化,前缘脉: 痣脉:后缘脉=3.9-4.1: 2.8-3.1:0.1-0.3。前、后足基节黄色;中足基节浅白色,腿节棕色。腹部略微长于头、胸之和,腹部背面第1节浅黄色,第2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4节。肛下板较长,可达腹部长度的0.8-0.9倍,达到了腹部第6节的内缘。尾须具3根柔毛,最长的有些弯曲,大概是其它两个刚毛长的1.3倍,而其它两个刚毛长度基本相等。
雄成虫 体长1.0-1.15 mm;体白色至浅黄色,但有棕色斑。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膝状;柄节柱状,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4倍;索节4节,第1节小于其它各节,无轮生刚毛;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状突起。前胸背板暗褐色,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足均为黄白色,唯跗节末端黑褐色。腹部上半部浅黄色,下部深褐色,背面第1、2节浅黄白色。
5 生物学特性
刺桐姬小蜂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平均每雌带卵322±98。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6 危害症状
刺桐的叶面上长着许多小疙瘩,疙瘩里面似乎包裹着虫子。这种小疙瘩俗名称“虫瘿”。在叶片的虫瘿每室有1头蜂,在膨大的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小蜂的数量常有5头以上。刺桐姬小蜂的飞行能力很弱,通常飞不过50米远,这使得刺桐姬小蜂的活动范围一般局限于刺桐树上。而雌蜂的生殖力特强,一旦刺桐被感染,很快就会扩散至全株。
危害过程:刺桐姬小蜂先是产卵于新叶和枝干内,幼虫在叶组织内发育,并在叶片、新枝和叶柄处形成虫瘿。刺桐受到感染时,叶片常会发生卷曲,在叶的正背面和叶柄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幼虫在叶或茎杆组织内部化蛹,蛹羽化后飞出,成为小蜂。虫瘿严重的叶片和茎干生长迟缓,缺乏活力,严重感染时大量落叶,甚至植株死亡。

7 传播途径
刺桐姬小蜂的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可进行近距离自然传播;其卵、幼虫和蛹均生活在寄主植物里,可随寄主植物及运载工具通过人为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
8 适生范围
根据刺桐姬小蜂在世界分布的范围及研究结果,并结合寄主的分布范围可初步推断:刺桐姬小蜂可适生于我国的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由于温室效应,其适生范围可能北移,湖南、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可能成为其适生区。
9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封锁。禁止从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引进刺桐属植物,禁止从疫区调出刺桐属植物,加强对刺桐属植物的产地检疫,发现疫情一律停止调运和迁移。
加强疫情监测,重点对外来的刺桐属植物和最近迁移的植株进行检查,发现疫情及时处理。对于新发现刺桐姬小蜂的地区或刺桐已受害,但寄主植物较小且株数较少或刺桐受害严重,要立即伐除并全部就地销毁(烧毁等)。
已发生区如果寄主植物较大且受害数量较多,进行整株销毁存在一定的困难,全部清除1-2年生的枝条,并将枝叶全部销毁;对即将剪除的或巳剪下的树枝及树叶,喷洒广谱性、毒性低、渗透性强、杀虫效率高的杀虫剂,可采用“虫线清”(16%丁硫克百威、喹硫磷)乳油,以1:100药液,使用喷雾器喷洒至树枝、树叶表面湿润,以防止刺桐姬小蜂成虫羽化迁飞。将巳喷洒杀虫剂的树枝、树叶集中堆放在就近空旷地方,喷洒适量柴油后烧毁;在不宜用火的地方,将施药后的树枝、树叶用塑料膜袋封装,让其自然腐烂。然后再喷洒、注射或根埋内吸性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对受刺桐姬小蜂危害严重,树干皮层呈现大量疮疤和大片霉烂的树木,在处理其1-2年生树枝后伐除树干,移放到就近空旷地,喷洒适量柴油后烧毁。
在不适宜用火的地方,对砍下的树干、树枝,喷洒1:100“虫线清”药液至表皮湿润,再用塑料膜袋封装,让疫木自然腐烂。
对于有重要经济价值或文化价值的刺桐,可采用树干注射或根埋内吸性化学农药,进行预防。
此外,尽量减少寄主植物成片种植,在刺桐属植物之间种植非刺桐属植物,防止该害虫的迅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