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卫矛矢尖盾蚧防治

2015/8/6 18:36:14

大叶黄杨卫矛矢尖盾蚧(Unaspis euonymi)又叫卫矛矢尖蚧,为同翅目蚧总科盾蚧科。主要危害卫矛科植物,特别是大叶黄杨、卫矛上发生严重,在卫矛科植物周围的其它植物上也偶有发生,如忍冬、木槿、丁香、鸢尾等。

⑴危害方式

若虫和雌成虫常群集在大叶黄杨叶片、枝条上,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把口器插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危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变秃而死亡,降低观赏价值,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卵孵化为若虫时形成介壳,固定于枝叶上,刺吸为害,初期在叶片上引起微黄或白色斑点。雌虫通常在茎主干、侧枝和叶脉处危害,严重时可引起整株植物死亡;雄虫主要危害叶片,先从下层隐蔽处危害,逐渐向上部发展,引起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黄色斑点继续发展,引起植株落叶变秃,直到死亡。干旱、高温、通风透光不良或种植过密等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

⑵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褐色或茶褐色,前端尖,后端粗圆,似长梨形或牡坜形,长1.4~2毫米,稍弯曲,背有浅中脊1条;壳点2个,位于前端,黄褐色;虫体宽纺锤形,橙黄色,长约1.4毫米,体前部膜质;臀板上有臀叶3对,中央一对臀叶较大,且陷在臀板尾洼内,第二、三对臀叶皆分为二叶;肛门圆形,位于臀板中央以前;没有足、眼睛和触角,基本不能移动,终生在一处取食。雄成虫介壳长条形,白色,溶蜡状,长约1毫米,背面有纵脊3条,壳点1个,黄褐色,位于前端;虫体长约0.5毫米,橙黄色,象小昆虫,有足、眼睛、触角、翅,腹末有一针状交尾器,能移动。

卵椭圆形,橙黄色,长约0.2毫米。

若虫椭圆形,橙黄或淡黄色;1龄时触角及足发达,尾端有1对尾毛;2龄时,触角及足均消失。

雄性蛹,长约0.4毫米,橙黄色,腹部末有针状端,交尾器突出。

⑶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茎枝及叶片上越冬。雌虫4月下旬至5月下旬产卵,产卵孵化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其产卵孵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2、3代发育极不整齐,各虫态重叠现象严重;第一代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期1天,雌若虫期21天,雌成虫寿命40左右,雄幼虫期22天,蛹期5天,雄成虫寿命1-2天。雌成虫产卵在介壳下面,卵产出后1天即孵化,1龄若虫在寄主上爬行,1~2天后安顿下来,不再移动,吸食汁液,分泌蜡质加固发展外壳,为脱皮变为成虫储存营养,2~4天后蜕皮进入2龄,2龄若虫雌、雄分化。雄幼虫分泌白色、柔软的絮状蜡质物,在蜡质外壳下生长发展,蜕皮进入预蛹期,再蜕皮为蛹,化蛹后变为成虫,羽化后停息片刻即可爬行或短距离飞行,飞出蜡质介壳与雌成虫交配,交配后雄成虫死亡。虫源主要以风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鸟、人携带或调运苗木进行传播。

⑷防治方法

①加强植物检疫:蚧壳虫活动能力弱,其自身的传播扩散有限,分布较集中。在苗木交换、调运过程中,加强检疫,发现此类病虫害,即停止运输,采取措施消灭;

②在大叶黄杨发芽前,使用晶体石硫合剂50倍液喷洒枝干,消灭越冬虫体;

③结合春季浇返青水,根施3%呋喃丹颗粒。在浇水前,用带尖的铁钎在寄主植物根系周围每隔30cm左右打孔,孔深10~20cm,每平方米施3%呋喃丹4~6g,施入后掩埋浇水。

④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个别枝、叶有虫害、立即剪除或刮除虫枝、虫叶,集中烧毁,防止蔓延传播。

⑤若虫孵化盛期,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蚧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重点抓好第一代若虫的防治工作。

⑥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红点唇瓢虫防治卫矛矢尖盾蚧,可用来控制蚧壳虫的危害,据观测瓢虫每天可捕食50多头蚧壳虫。在天敌昆虫出现盛期,应避免使用有伤天敌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