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苗木产业闯市场的步伐

2016/12/19 17:00:29

 几千公里的距离挡不住开原苗木产业闯市场的步伐,而与苗木相伴而生的花卉产业,也在“北方花都”凌源市出落得“花繁叶茂”,花香遍及全国各地。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是基础。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一条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正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高速公路”———辽西设施农业产业带、辽东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辽河流域粮食产业带、沈大高速公路高效农业产业带、滨海大道精品农业产业带和沈康、沈阜现代农业产业带已按区域铺展开来。
当前,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并重的关键时期,如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各地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以开原和凌源为代表的一批县市,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花木产业,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样板。
因势利导: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以花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在我省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十二五”末,全省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已发展到74.6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位。
经过多年来的政策扶持,全省设施农业“五大优势区”基本形成:辽西喜光蔬菜与花卉优势区,辽东耐阴蔬菜、食用菌与小浆果优势区,辽南喜温蔬菜与水果优势区,中部喜温光蔬菜与西甜瓜优势区,辽北喜冷凉蔬菜优势区。“五大优势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绘制出我省设施农业的实力版图。
凌源市宋杖子镇宋杖子村村民马成功家里扣了3个大棚,棚里种的东方百合等品种的花卉销路很好。
“今年一个棚大约能挣5万元,也不太累,比以前种大田强多了。”马成功笑着告诉记者。
在整个宋杖子村,仅马成功所在的村民组就有花农70多户,全组共有花卉大棚160多个,种花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连城里人看着都羡慕。
谈起花卉产业,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副局长司海静如数家珍,“凌源的花卉产业能有今天,也是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凌源地处辽宁西部,有记载以来就是“十年九旱”,人均水资源仅为全省的一半。以前是靠天吃饭,农民过得很辛苦。为了寻求出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意识到,只有发展设施农业才能增加收入。
于是,以蔬菜、花卉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花卉产业,近几年更是异军突起,已形成“南有云南、北有凌源”之势。目前花卉产业年产值近6亿元,全市花卉种植面积1066公顷,每公顷平均收入近2700元。今年该市依托设施农业实现7902人脱贫,占全市脱贫人口总数的78.5%。
农民对于脱贫致富的渴望催生出新产业的苗头,而真正让其发展壮大,当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因势利导与倾力帮扶。
为了扶持花卉产业,凌源市政府每年都拿出1000万元以上资金对设施农业建设予以补贴,在土地调整、信贷服务上加大支持力度、对运输花卉车辆实施畅通工程……
与花卉产业类似,通过政府颁行的优惠政策,苗木产业也在我省多地扎根。在辽北的开原,由当年的几家几户小范围种植,到如今全市苗木花卉年产值19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彩色苗木产业改变了当地产业格局。
走进开原云清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各类“培训基地”“示范基地”的牌匾挂满了一面墙。“配合市里提出的‘五线工程’,我们在公路边建起了这个80公顷的展示基地,将我们社和周边其他种植户的优秀苗木产品种在一起,客商来了转一圈相中哪种就直接下单。”合作社副总经理郭福军告诉记者。
郭福军说的“五线工程”已被开原列入苗木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沿102线、中兰线、沈四线、辽开线和彰桓线的五条过境路两侧,打造200公里的苗木花卉景观带。
眼下,开原市正在加紧推进制定行业标准工作,积极打造开原苗木品牌,并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提高苗农的专业技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论是因自然条件的倒逼,还是历史上客观形成的传统,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拥有优势、突出特色,从而把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