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苗木生产基地新形势新发展

2016/9/16 10:57:02

 最大苗木基地遇“尴尬”
    拥有2.2万亩苗木的丁家,无疑是我市最大的苗木生产基地。
    “基地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绿色崛起的过程。”丁家街道相关负责人讲述起它的“历史”。
    20年前,丁家就开始着力打造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的生产基地。2002年,当时的璧山县还在丁家修建花卉苗木市场,并在当年举办全市首个花卉博览会。
    随后,丁家苗木就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2009年,一批城市资本涌入,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建以绿化树苗为主的苗木生产基地。并在莲花坝、天灯、杨寺等几个村,形成了总共2.2万亩的绿化苗木基地。在这个基地里,仅苗木生产公司就有100多家,苗木微型企业有200余家,从事苗木销售的经纪人有1000多名。这些公司和微型企业中,经营面积最大的有3000多亩,小的也有10余亩。
    丁家苗木,主要是供给城市绿化、特别是住宅小区里的绿化工程所用。可是,好花不常开,两三年前,因房地产市场的下滑,绿化工程也跟着减少,曾经火爆的苗木,慢慢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留在苗木地里,一天天地见“老”。
    如果老是让这些“姑娘”待在地里,不产生效益,家底再殷实的主人,也是养不起的。
    咋办?  不另寻出路要被“套住”
    9月9日,虽然下着大雨,但在丁家街道莲花坝村银桂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苗木基地里,几十位员工,为准备一个客户订的几十桌午宴,忙得不可开交。
    这个苗木基地有近400亩的面积,其主人名叫龙祥彬。2009年,在重庆搞绿化工程的他回到家乡,从乡亲们手中流转来土地,建起这个苗木基地。
    “从2013年开始,我们感觉到房地产市场下滑趋势,就意识到,这苗木基地,得改变用途,不然,就会被套住。”正在指挥准备午宴的龙祥彬夫人说。
    “你们怎么改变的呢?”记者问她。
    “利用苗木的生态功能,把基地转变为一个乡村旅游基地,通过接待游客来转变收入的方式。”她说。
    原来,他们利用基地里的林木所形成的生态环境,并把林间空地、山坪塘等利用起来,在空地里建起一座生态餐厅,利用山坪塘养殖生态甲鱼、黄腊丁等高档鱼;在林中养起孔雀、鸵鸟、野鸡等观赏动物;在林间种植绿色蔬菜,把一些苗木移栽,改种优质柚、梨等水果。
    “转变苗木的用途后,苗木所形成的生态环境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她说,今年1—8月,基地接待了10余万人次游客,新用途实现的经营收入,除弥补了绿化工程减少的收入外,还在以前的收入基础上有所增加。
    她透露,基地还将打造养老产业,目前已经获得项目批准,首期将建200个床位的养老公寓。
    创新思路多方面“突围”
    据介绍,丁家在苗木基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仅仅是利用苗木的生态环境,延伸出乡村旅游,还在向更广的领域延伸。
    “我们公司利用在莲花坝村的300多亩基地,探索生产林下绿色农产品。”重庆金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涛告诉笔者。
    记者在这家公司的基地里见到,桂花树等苗木的林下,用木板搭建起的小木屋,是鸡、鸭、鹅的“家”;在基地里未栽种苗木的30余亩地上,种植起绿色蔬菜;在林间的空地里,有加工农村传统食品的小作坊。
    “林下所养的鸡、鸭、鹅和蔬菜,以及加工的食品等,都未直接面对游客和消费者,而是实行会员制。”郑涛说,目前已有好几十位城里的会员。所有的种植养殖,都是按会员的要求进行的。因此,价格也可观,比如养的林下鸡,最高的可卖300多元一只。
    郑涛说,经过测算,这300多亩苗木基地的林下,能够与城市里300多个居住小区的会员进行对接,年可实现产值上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