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温江第二届花木编艺文化旅游活动

2016/9/4 16:06:58

肥沃的土壤里,种下一个个房子高的花瓶,枝头一串串粉红的紫薇迎风冲人点头;一座座一平方米大小的亭子拨地而起,绿荫下钻进几个人一点都不打挤;龙、马、蛇、猴等十二生肖也落地透绿,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温江寿安的农民用指尖赋予紫薇、桂花等植物艺术生命,自成花木编艺流派。9月3日,“2016中国·温江第二届花木编艺文化旅游活动”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拉开帷幕。开幕式上,秉承传承与创新宗旨打造的“花木编艺创意研发中心”和大师小院在正式亮相。
 
活动现场,温江区人社局给漆康林、吴建国、罗化军、彭古全和薛刚等5人颁发了首批花木编艺大师荣誉证书。温江区就业局局长朱航透露,花木编艺成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市场对花木编艺需求的增大,温江区将推动花木编艺纳入职业能力鉴定范畴。未来,在温江从事花木编艺,不再仅靠工人想象,还有标准与教材,温江区就业局将整合人才资源,给花木编艺注入更多文化和艺术内涵。
54岁的漆康林正是首批被政府表彰的花木编艺大师之一。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花木编艺,从编花瓶开始起步。如今,他会编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亭子、花瓶自然不在话下,还编出了豪华的三道连体拱门、情意绵长的牛郎织女、编出了栩栩如生的孔雀、帅气流畅的王曦之手写体“爱”、还独创了饱含温江文化的鱼凫。
有了艺术感的植物变得有灵气,也更值钱。他举例,一个比人高的紫薇花瓶,真正成本只有一百多元钱,但因为充满了艺术感,可以卖到上千元。他说,贵的花木编艺作品可以卖到几十万元,是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22.png
漆康林说,花木编艺曾火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没落了,近年来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他家的花木地一共有58亩。其中,50亩生产苗木,在苗木红火时,年产值二三十万元,随着苗木业的不景气,这块田每年产值仅两三万元。相反,那块8亩主打编艺的花田,每年产值高达二三十万元。
据介绍,近年来,寿安镇立足区域5万亩花木种植产业基础,积极响应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需求,突破传统种植模式,深入挖掘花木编织技艺,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化运作,整合花木编艺资源,组建花木合作社,引进专业设计平台,开拓产业与资源抱团发展的新模式,消化存量,不断研发花木编艺领域艺术化、小型化、个性化、品牌化特色产品,拓展家庭、办公、订制、公共市场,引导群众走花木景区化植种、资源规模化集成、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路子,推动农旅一体,一三联动调整产业结构,把“寿安编艺小镇”打造成为产村相融的示范区,塑造寿安编艺品牌、文化标杆和产业标杆,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政府的引领让漆康林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准备未来把编艺艺术与文化融为一体,设计出带场景的、立体化的艺术品。同时,准备引入艺术家入村,让村民和游客都能接受到艺术与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