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师怎样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017/11/24 14:18:07

编者按:以风景园林与城市双修为主题的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近日在西安召开,美丽乡村、园林创新等诸多话题被热议。本报特选取乡村风景园林分会场的分享讨论及孟兆祯、张锦秋院士及杨锐教授的精彩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在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举办期间,来自各大高校、园林设计院的风景园林从业者们汇聚一堂,围绕乡村风景园林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共同分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实践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凸显了风景园林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设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号召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项目。但不得不说,在美丽乡村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福建省住建厅在2016年美丽乡村检查验收中就发现如忽视规划、缺乏统筹;无视风貌、破坏生态;形象工程、缺失特色;照搬城市、脱离乡村;毫无文化内涵融入感等问题,这也是全国同类项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北京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忆明表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推山削坡、填塘及溪流、沟渠等驳岸硬化过度等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行为。很多项目还存在建设大公园、大广场、大牌坊及大型旅游观光工程等,却忽视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裸房整治等农村真正的问题;也不乏一些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的行为,如绿化采用草皮、灌木修剪等城市园艺手法,不利于后期维护。 造成这些乱象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观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政府职能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而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有些则贪大求洋,不遵循乡村建设的规律,过分崇拜钢筋混凝土建设,把乡村建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客观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或地区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各地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的现象,甚至出现互相推诿、扯皮,拖延工作进度的现象。 作为美丽乡村有机更新主体,村民参与建设及管理维护的程度不高。很多专家指出,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大包大揽、替村民设计,而是对农房建设加以积极的引导,从形象上、材料上、功能上、生态上给予技术指导。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以及对自身的巨大益处。 此外,缺少高水平风景园林师的参与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地区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随意性很强,没有邀请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期论证,致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为项目实施带来障碍。 策略
自2013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以来,国家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的指导性要求越来越完善。 其中,对美丽乡村的指导性要求可以归结为田园美、村庄美和生活美,具体体现在自然风光、田园景观、整体特色、农房院落、乡村景观、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安全防灾、居民收入、公共建筑、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上。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城乡一体化试点时就做了这样的指示。故在面临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时,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多位专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 他们认为,首先应建立风景园林师与各方的沟通渠道。在立项建设前期,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组织风景园林师以及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明确美丽乡村建设为什么建、建什么及怎么建,并制定建设指导意见,先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总结经验教训,再推广建设经验。在开展规划与设计工作至工程施工阶段,风景园林师应加强与项目建设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同时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积极宣传引导,包括对施工项目经理、村干部及村民的培训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在建设策略方面,则要从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工程施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着手。 从规划层面,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建设美丽乡村,不仅处理好美丽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互为依托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乡村景观,还要在尊重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设计层面,要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乡愁文化为灵魂,实现美丽乡村的有机更新,包括保留村落的原始风貌、原始肌理,灵活运用当地材料,追求质朴、牢固、实用,植物选择方面则要多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地被类则选择易于养护、自播繁衍能力强的种类;从工程施工层面,要量体裁衣,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不仅要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还要寻找具有传统做法技艺的工匠师傅;在环境卫生层面,要形成村民维护常态化。 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嘉宾发言摘编
创新扎根于中国园林传统特色中

孟兆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园冶》主张与时俱进,即时宜得致,古式何裁。不忘初心是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继续前进是传承、创新传统,而世博会、园博会中的园中园更要将园林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文化艺术效益与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及乡情等融为一体。 结合这一话题,孟兆祯院士针对广西园的创新探索进行了分享。他将广西园的立意主题定位天香华梦,这是因为广西省的简称为桂,将桂提升为天香,将天香纳入中国梦,再联系到世界梦、世界大同故而得名。 广西园位于园区中心的独立空间,地面上有8米多高的弃土堆。对其的探索策略是在地形的最高处,即山顶之处建立一处阁楼,以便凭栏远眺;在坡谷沟壑中依地势栽植植物,营造一派盎然生机之态;在滨水之处建造水榭、花架来品赏水景;湖中修建一座画舫,游人坐于其中虽然不能随波航行,但也令人心驰神往。 老榕浓荫挡西晒,凤凰木朱雀南荣。三角梅红架铭石,桂花依岩自飘香。因与东南亚各国毗邻,故南门设置了南海清晏景点,入口东侧放置一石,上面刻着相宁南海,寓意南海和平,象征东盟之间关系和平稳固,传达出对于南海局势和平、稳固、繁荣的美好愿景。门上刻的对联则为五湖嘉宾访清泉,四海祥光照桂园。这一处景观中选择的植物大多是像太平花、鸽子树、鹤望兰、旅人蕉等象征和平的植物。 古榕广荫簕鹃紫,慈竹长伴青丈人。金桂飘香色金黄,蟛蜞菊铺金满地。广西园东门景区取名为桂香勤风,通过对联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善处世良规。表达桂乡人民勤劳好客、勤俭持家的美德。植物选择上,以紫色的簕杜鹃传达紫气东升的意境,慈竹、金桂、蟛蜞菊作为主要植物,以榕树为背景,突出了广西的乡土植物特色。 夕佳落霞一抹金,炮仗花架献清荫。金桂翠竹白簕鹃,地近清泉共清音。桂珍一览景点位于西门,西是秋之方位,故借此景点来表达金秋丰收的喜悦,传达对于美好朴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该景点中还设置了一些取自广西农村晒谷架的特产展示架,来放置广西本土农产品和特产。主景点设置石制花架,其上攀爬炮仗花,在新年时开花,传达喜庆之意。除了栽植金桂和竹子,还适合种植白色三角梅以应西有白虎之说。 南宁有一种地带性竹品种,叫泰竹,其数十个竹竿相挽而生,因合抱之势而枝叶茂盛,因此园区内特别设置了一个竹石景,其前面的屋子上书写着台依山高须放眼,竹抱世泰宜养心。来表达中国放眼世界,倡导合作共赢的含义。 孟兆祯院士表示,在该园子中,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要保证80%的绿地率。植物配植方面,要以乔木为骨架。其中,以榕树为基调,当地有千年高山榕,树荫匝地;桂花为主调,特色植物金花茶重点点缀,2%至5%的自然坡谷上均要设计以宿根花卉为主的花境,水岸旁大量种植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地被则以蟛蜞菊为主。 他呼吁各位学者、设计师可以共谋传统创新,将园林景观化共赢为共赏,共享清风明月,异域同天。 传统建筑与园林的空间艺术

张锦秋,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
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现任该院总建筑师。

作为一名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结合园林景观,通过很多国内外经典建筑案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解读了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的建筑设计理念,鼓励设计师们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景观的传统美,使之与建筑有机结合。

她认为,建筑的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它们也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乡和风景园林之中。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服务于当代。 天人合一
传统空间意识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肯定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自己恰当的位置和姿态,而不是与自然相抗衡。 《园冶·相地》指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传统建筑规划设计中崇尚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 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意识。所以中国建筑讲究在其位、取其势。传统建筑造成的空间美不但顺乎自然、雅俗共赏,而且往往体现出深奥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这与上述的这种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在传统空间意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中国建筑艺术历来也是这样,不但通过对建筑物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与实体相生的外部空间,而且实中虚、虚中实、内外交融,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 虚实相生的观念在古典建筑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单体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圜丘、金字塔、科隆大教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等。 园林建筑的每一个部分几乎也都被赋予了吐纳空间的职能。《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洞门、漏窗、颐和园的画中游、三潭映月的我心相印亭、扬州瘦西湖的吹台等也是这样的职能。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空间,重视虚,那是因为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古人认为宇宙就是阴阳的结合。正是由于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中国的建筑环境就生长在宇宙之中,从而具有了活泼的生命力。 时空一体
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八卦上就标识着春、夏、秋、冬配合着东、南、西、北,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在中国建筑空间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画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从开头领到一个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 传统中国建筑总是由单座建筑组成的院落,进而以院落为单元再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中国的古典园林也是按照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而每个景区又都有称之为景的风景点,如故宫及北京明十三陵千变万化的空间序列。 空间布局的序列安排则是传统中国建筑设计的要领,传统建筑空间经营中讲究动态系列布局,讲究阴阳刚柔变化,讲究四季晨昏的效果,这样就使空间艺术经过引申和扩展,平添了时间艺术的表现力。 情景交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空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敛可放,可流动变化。正如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往返、吐纳最生动的写照。于是在建筑空间中发挥其综合艺术的特点,除建筑本体以外还借助于雕刻、绘画、植物、水体、小品、匾额、楹联创造出小中见大、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意境追求,如故宫的红墙金缸、太和门前的铜狮及其上的铺首。此外,承德避暑山庄、成都的武侯祠及昆明的大观楼也有体现。 意境的创造要把握两点:一是意在笔先,先构思再画图,画图过程中再深化构思。二是景观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历来要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建筑要立足于人的生活,景观从形式美引起快感的称为美境,只有当景观能使人触景生情的才能升华到意境的层次。此中的人是有不同对象的。对象不同应有不同的立意。通过这种立意被物化后的艺术、空间才能出现使人触景生情的意境。因此说景观与意境的统一才是建筑艺术的最高标准。 一级学科呼唤怎样的风景园林学理论

杨锐,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理论和历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
在国家公园、自然遗产保护和风景园林教育领域影响广泛。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风景园林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展,尤其在中国,近年来生态修复、雨洪管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等新的风景园林形态和现象层出不穷。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功跻身一级学科,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本科目录内专业。然而,风景园林学的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远远走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前面,一级学科和目不暇给的实践需求到底呼唤怎样的风景园林学理论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杨锐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践层面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雨洪管理、海绵城市、河湖整治、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设计)、棕地治理、旅游休闲、特色小镇与PPP、绿道与生态廊道、大市政与风景园林等词汇开始出现在重大的方针战略中,并成为风景园林行业的热点需求。 此外,十九大战略也给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认真研读十九大后,杨锐重点关注了四点内容:一是把发展目标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一词;二是将主要矛盾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是在生态文明的论述中,讲到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四是乡村振兴战略。他指出,这些无不与风景园林行业息息相关。 其中,在自然保护地与国家公园方面,杨锐带领研究生开展了一些研究。他们发现,中国现存的荒野地,定义的中国高质量荒野地、较高质量荒野地、中质量荒野地、低质量荒野地分别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3%、12.4%、11.9%、24.0%,总共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2.6%。 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之和占国土面积的52.7%,2015年新修编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也确定了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共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9.4%。国际上还流行一个半球概念,即全球陆地面积的50%具有保护功能,综上这些数据均证明风景园林行业的机会很多,未来将大有可为。 理论层面
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本质就是土地营造,即人类个体或群体为了提高生存、生产、生活、生态质量,维持和增进土地品质的过程。其途径主要包括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5个类型。它是集理工、人文、设计于一身的学科群,需要将自然、科学、罗辑思维及艺术、精神、形象思维等多学科结合起来,故需要其满足包容性、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 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有6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理论和历史、地景规划和生态修复、园林和景观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但它们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体系。 我一直在思考风景园林学科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能够用简约的中国语言表达,但又能体现我们学科内涵的概念?杨锐提出了一个字———境,其有不同的尺度:境其野(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荒野地等)、境其乡、境其城、境其园、境其庭;境其山、境其水、境其林、境其田、境其湖、境其草、境其海、境其路等各种不同的景观类型;还有境其国、境其省、境其县、境其镇、境其村等不同的行政单位。 他指出,可以把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进行研究,其基础就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绘画等理论以及现代科学中的生态环境科学、地学以及水文科学等。而延伸的6个二级学科则包含8个范畴,可以用道、德、理、术、用、制、象、意这8个字来概括。 此外,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科。杨锐认为,知的层面包括生存、生产、生活、生态四个方面,行的方面则包括保护、规划、设计、管理,而在知和行的交界面就是6个二级学科涉及的道、德、理、术、用、制、象、意这八个范畴。 他呼吁,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多种知行纲领,且各纲领间要相互交流、学习、融合、竞争、发展,一个成熟的一级学科最终会选择多个研究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