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年会 论多功能的植物景观

2017/12/8 14:13:42

随着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面临着巨大挑战。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植物景观不仅是景观风貌构成的基础,同时还承担着国土生态环境修复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多重功能。 11月24日至26日,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3届风景园林植物与人居环境建设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300余名来自园林教育、科研、实践等行业的代表齐聚学研大厦,围绕多功能的植物景观展开探讨。本次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园林学会联合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风景园林》杂志社共同承办。 植物景观的多功能性
植物因其实用和美好而被赋予了文化价值,但工业化和城市化却让我们与绿色植物渐行渐远,如今伴随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理应重新认识植物和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中的角色。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董丽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她认为,满足和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而植物是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核心要素。 由于正在做北京市通州区的植物规划,董丽提出,植物的多样性规划要以大量的研究作为支撑,尤其是植物的多种生态功能。园林植物不仅可以改善热岛效应、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还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空气质量效应、土壤环境,具有栖息地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等。其中,她的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筛选出了适合于矿山废弃地的植物56种,主要集中于豆科、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木犀科,其中乔木19种、灌木23种、草本23种、木质藤本1种。 在通州区植物专项规划中,研究团队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规划,包括乡土植物、自生植物、栖息地植物、滨水绿地植物、地域性文化特色植物、长寿树种、高抗性植物及生态修复植物等12种。 在园林植物多样性相关技术指标规划方面,董丽建议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种类比为1∶7,数量比为1∶3至5;乔、灌、草的种类比为1.2∶1∶1.2;乡土树种与外来植物的种类比例为1.5∶1,数量比例为3∶1;纳入本地木本植物统计的种类要求在建成区每种种植数量不小于50株的群体要求;长寿树种种类占全部树种种类比例约为30%,数量占40%。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则结合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呼吁要收集抗性植物资源,甚至通过转基因工程,来培育节水植物新品种。 生态修复与植物选择
植物景观多功能性的实现有赖于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研发应用及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维护的研究与实践,而植被生态修复则是当前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生态修复的概念非常广泛,而风景园林行业涉及的主要有植被修复、水体修复和土壤修复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德顺认为,在园林工程项目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态修复的演替、进化过程,可以延展项目的示范效应,提升风景园林项目的景观品质和扩大品牌影响力。 土壤既是植物的生活基底,又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各地的绿地土壤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 综合分析下来,通过植物修复土壤具有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等诸多优势,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就提出了要利用植物可持续修复城市中的污染土壤。他表示,辰山植物园植物生态修复组于2015年建立了城市污染土壤模拟试验场,并根据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转运能力等为依据种植了红叶石楠、海滨木槿等12种花灌木,通过试验发现对铅转移系数较高的有毛鹃、粉花绣线菊、南天竹等,对铜转移系数最高的则为夹竹桃。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王美仙也调查分析了北京城市绿地的重金属情况。她发现,对北京城市绿地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铅、镉、锌、铜,且这4种重金属在城区中北部出现了较高值,这一区块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城市用地,故此推断污染主要与人类活动和交通运输有关。通过研究,王美仙团队筛选出了15种适用于北京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67种富集性植物。其中,针对铅的超积累植物有剪股颖、紫穗槐等8种植物,富集性植物有金银木、毛泡桐等26种。 针对城市污染土壤的可持续修复,胡永红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高积累量植物资源,尤其是能够在污染现场大规模应用的高积累植物的筛选和开发力度,二是研发系列强化植物修复的园艺技术,实现一次种植、持续修复的生产技术模式,三是加强对修复植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做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