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产业应如何健康发展?怎样转型提升?

2017/5/23 17:19:20


园林苗木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现代化之前,巨大的公共消费占主体,地产景观、生态修复、屋顶与乡村绿化空间极大。尽管产业发展过程有波峰与低谷,短期也有产品过剩之虞,但从长期发展而言,苗木市场需求将保持持续旺盛。从国外园林发展的经历和我国园林绿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目前我国园林苗木产业还处于成长期,抑或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离衰退期至少还有几十年、上百年时间,还需几代人为之奋斗。在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苗木产业应如何健康发展?怎样转型提升?



经历了几番风雨和惨痛的教训,产业发展必须“长记性、有悟性、别任性”。苗木经营应该讲究科学,回归理性。



 



苗圃建设要把握以上八大要素,让理性为成为产业健康发展提升的催化剂,让科学技术为园林苗木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苗圃建设投资和决策要做好调研分析,有数据支撑。在“大数据”时代,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把大量产业和市场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并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作出正确的决策。



2. 苗圃建设要定好位。根据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定位苗圃规模与经营模式(包括经营目标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经营周期定位等)。



3. 实行产业分工,促进合作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苗木产业分工比较明确,中小苗木生产者一般负责小苗到中型苗木的前期培育,再把这些苗木提供给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可以尝试品种和种子由企业、科研单位、林木种子公司、林业种苗站合作研发选优;小苗与半成品苗由林业种苗站、育苗专业户和农户培育;成品苗由大企业、专业苗木业公司生产;苗木销售与服务由专业销售配送公司和企业承担(有条件的实行定向培育和订单销售)的产业模式,形成既分工有合作的完整产业链。



4. 加强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种植模式为主导的科技研发,优化产品结构和建立产品系列。实行规模化、大规格化、标准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5.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整合优势资源,提高赢利能力,使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客户、市场和社会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6. 专业化、容器化、机械化和设施化势在必行(苗木品质要求提升、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资源紧缺与成本增加、反季节施工和景观恢复等因素倒逼)。美国苗圃比较发达,由于人工成本高,苗木生产使用机械较多,容器苗比重大。一般比例为:容器栽培苗占70-75%,机械裸栽苗占15-20%,地栽土球苗占10-15%。有条件的产区和大型企业应大胆借鉴和示范,逐步推广。



7. 科学理性对待彩化。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引进驯化外来适应彩叶树品种的同时,加大乡土彩叶树的培育,主要开发培育红色系和黄色系优良乡土树种。



8. 理性对待速生品种。目前,速生树种热度不减,速生白蜡、速生国槐、速生法桐、速生樱花、速生紫薇、速生楸树、速生柳等成为苗木界的“快餐”在各地流行。有些品种未经时间验证,工程应用表现有缺陷,如速生紫薇适应范围窄,金合欢工程表现易折断,速生白蜡、法桐在西北和东北地区表现不佳。速生苗木跨区域大量种植和集中上市必将导致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的不良后果,应引起苗木生产经营者高度重视,免入误区。



9.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为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熟练操作工。



10. 实行差异化生产经营。远离“红海”,创建“蓝海”。如苗木品种化、产品功能化、产销服务化等。



11. 注重花木文化。将文化、风水、习俗等元素植入苗木产品,提升苗木文化内涵和与产品附加值。



至于苗圃规模化扩张,则更需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土地、资金、种苗、人才、技术、规划、营售,是建立规模化园林苗圃的“七大要素”。其中土地和资金是基础,人才和种苗是关键,规划与技术是保障,营销是投资回报和价值的实现。这七个方面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如处理不好,不仅苗圃经营搞不好,而且风险极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苗圃规模化扩张和经营中,对资金(主要是现金流)、经营周期(产能利用率)、毛利率(体现盈利能力)这三项关键指标的把握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