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雄安,园林花卉业怎样发力?

2017/8/10 13:16:20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园林花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在科研、生产、应用等多方面收获了不少可喜的战绩。但与此同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单调、研发投入不足、流通环节不畅等问题也在困扰着行业发展。 就花卉而言,缺乏原创,过分依赖进口。花卉产品多样性不足,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新品种和新花卉总量少,缺乏突破性品种。例如,在120余种常用的花境材料中,85%以上引进自国外,主要草花种类也有85%源自国外。在实际应用中,一串红、百日草、矮牵牛等5种常见的草花占据我国一二年生草花用花总量的近20%,西红柿炒鸡蛋的色调模式从南到北仍在持续,没有得到改观。 苗木方面,缺乏特色。众所周知,目前苗木业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低水平重复严重。少样化种类的供给与多样化需求矛盾突出。40多种树木占了苗木面积的60%以上。不足10种树木成为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数百个城市的骨干树种,城市逐渐丧失植物景观特色,缺少地方特色品种。另外,苗木质量多数水平不高,企业仍然缺乏苗木标准生产的规范。 就研发而言,积累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难繁种类关键技术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对推动技术进步支撑不够,技术对产业的支撑不足。从产业链和创新链上解决花卉科研与经济结合不够,企业没有把原始创新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信奉拿来主义。 雄安新区来了,我们面对怎样的机遇?设立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其重大意义之一。根据部署,新区建设将以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为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雄安新区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绿地面积超过50%,其绿化建设要成为京津冀绿化的样板乃至一带一路环境建设的示范……上述高标准无疑给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需求。 新区建设自然不能走老路,创新是必然的。在绿化建设方面,要严格遵从科学规划,正确选择树种,切忌采挖野生大苗、古树名木直接进行园林应用,同时合理种植,确保树木健康生长。具体到树种选择,要强调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选好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以长寿、乡土、特色为标准,进而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筛选花卉苗木要符合以下要求:多样性、新颖性、抗逆性、适应性、绿色化、节约型、高品质、文化性。 可持续的产业是为新区建设提供粮草的仓库。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从理论、技术、品种、产品、品牌、服务入手。 首先,加强花木基础研究,重点解析重要观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加强花卉生态生理研究,为新花卉开发寻找突破口;加强新产品和企业自主产品研究,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培育,为加入植物新物种保护联盟(UPOV)1991版做好准备;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重点改进和发展新型、低碳、环保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绿色化花卉产业;加强产业保障体系研究与建设,结合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物流体系和电商平台体系;加强新品种保护与推广制度体系建设。 对于从业者,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战略工作,主动对接和积极参与国家科技研发,加强中国特色花卉研发,确立中国花卉品牌。此外,强化花木链条扩展研究,重点推进研发、生产、旅游、生态建设、高附加值功能衍生产品加工多位一体的立体产业模式。大家要将资源优势发展为品种优势再升级为产业优势,这样才能使我国从资源大国转变为产业大国,最终成长为产业强国。 围绕全产业链,行业还应进行创新链布局。依托互联网,打造开发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区域创新协同,由此实现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 植物是风景园林的灵魂,是灵动的风景。面对千年雄安,要精雕细琢,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新区建设要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杜绝快餐文化、异型文化。对自然心生敬畏,不以领导偏爱而投其所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作者系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