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生境里的乡土植物 记脆弱之魅喀斯特地貌原生植物展

2017/8/25 12:43:31

为引起人们对喀斯特石漠化现状的重视,呼吁人们保护脆弱的原生喀斯特地质地貌以及其间生长的特有植物,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特别安排了脆弱之魅———喀斯特地貌原生植物展,该展览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承办。
脆弱之魅
在深圳会展中心兰花厅,展览组织者利用艺术手法把山水画和实景相结合,虚实相间,假以小桥流水,塑造出宏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境。在苔藓为底色模拟出的中国典型喀斯特地貌展示区内,200多种喀斯特原生植物鲜活地呈现给观众,有美丽的报春苣苔、石蝴蝶、牛耳朵、铁甲海棠……还有古老的中华桫椤。
据仙湖植物园特色植物展览团队负责人邱志敬博士介绍,这些植物都是仙湖植物园收集的喀斯特原生特色植物类群,包括苦苣苔科植物(约150种)、秋海棠属植物(约30种)和蕨类植物(约30种)。考虑到这些植物的生境需求,他们特意调低了厅内温度,目的不仅仅是要确保这些植物在展览期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展览后还要完好地送回到仙湖植物园,因为这些植物都是活宝贝,很多还是濒危植物。
公众之眼
7天的展览期间,来参加国际植物学大会的中外代表们纷至沓来,近距离观赏着喀斯特生境内的乡土植物,他们在感叹此次展览形式创新性的同时,对仙湖植物园卓有成效的植物保育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最后两天的公众开放日,很多市民带着小孩子来参观,这些原本离他们十分遥远的植物如今触手可及,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植物与生命的联系,唤起了他们关注植物,关注未来的意识。来自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史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对于环境的过度索取已经阻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人们需要自我觉悟,不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植物,还会失去其他野生动物,当然也会失去我们现有的舒适生活。
喀斯特地貌总览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有关该类型地貌研究因发源于该地而命名喀斯特地貌,其形成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总面积约91万至130万平方千米,以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及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受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以及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影响,喀斯特地质地貌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小生境,小生境的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类群。然而,这一生境是比较脆弱的,面临着严重石漠化威胁,生境里的很多乡土植物濒临灭绝。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内植物丰富多样

利用艺术手法展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内丰富多样的小生境
喀斯特地貌之苦苣苔科植物
苦苣苔科植物生活在喀斯特地质地貌生境中低海拔的石灰岩密林下阴湿处或溶岩洞穴入口。该科植物多为具根状茎的草本,少数为灌木或乔木,花通常组成聚伞花序,两性,辐射对称或左右对称,花冠钟状或辐射状。苦苣苔科是一个中等大科,全球144属,3500余种。中国的苦苣苔植物种类有42属,约600种。
仙湖植物园多年来致力于苦苣苔科植物的迁地保育、系统进化、杂交育种等工作,目前已收集中国的乡土苦苣苔科植物400余种,国外品种640余种,通过人工杂交获得杂交种100余种。

橙色花冠的长筒漏斗苣苔
喀斯特地貌之秋海棠属植物
秋海棠属是被子植物第五大属,其种类繁多(1800余种)、形态各异、品种丰富、花叶兼赏、应用广泛,是21世纪最具园艺开发价值的类群之一。生长于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的秋海棠对水分需求少,部分种类甚至可生长于干燥的石壁上,其多变的叶色、淡雅的花色非常适用于假山和岩石园的绿化。
中国的秋海棠属野生资源丰富,有200余种,云南和广西是野生秋海棠分布中心。秋海棠属植物除观赏外,还可以作为药用、食用、饮料和饲料植物。

叶片具美丽条纹的铁甲海棠
喀斯特地貌之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植物界的一大门类,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多为草本,少数为乔木。目前全球共有蕨类植物约11000种,我国约有2100多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蕨类植物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常表现出喜阴湿和温暖的特性,是喀斯特地质地貌中重要的植物类群。
蕨类植物虽然无花无果,但四季常绿,姿态优雅,不仅是良好的观叶植物,有些种类如蛇足石杉、光石韦等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有些蕨类的幼叶是著名的山野菜,如荚果蕨、紫萁等。除此外,蕨类植物有些种类还可以作为绿肥和饲料,有些种类可作为指示植物并有植物修复的功能。

具药用价值的光石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