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茎腐病的危害与防治

2017/8/2 17:46:38

【分布及危害】
银杏茎腐病又叫苗枯病,是银杏苗期常见病害,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南,多发生在华中、华南等地区,尤其长江流域以南发生更为普通,在苏州、大连、丹东等市为害较严重。该病除危害银杏外,还可侵染香榧、杜仲、柏木、鸡爪械、扁柏、马尾松、侧柏、槐树、金钱松、刺槐、麻栎、臭椿、水杉、湿地松、大叶梅、火炬松、柳杉、枫香、板栗、大叶黄杨、乌桕和槭树等多种针、阔叶树种,和黄麻、鞠麻、棉花、烟草、红豆、大豆、甘薯、向日葵等草本植物,但以银杏、香榧、杜仲、扁柏和鸡爪榧受害最严重。某些地区银杏苗感病后死亡率有时可高达90%以上。随着苗木年龄的增长,抗病力逐渐增强,病害也随之减少。
【症状】
银杏茎腐病主要危害苗茎基部。银杏幼苗患病初期,茎基部接近地面处皮层组织变褐色,顶叶失绿发黄,稍向下垂,顶芽枯死。随之病斑发展蔓延包围茎基,并向上部扩展,叶片黄萎下垂,但不脱落,最终导致全株枯死。苗木枯死1周后,病苗茎基皮层出现皱缩,剥开受害皮层,内部组织已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其间生有许多黑色细小的菌核,此即病原菌。病菌也能侵入木质部和髓部,因而褐色中空的髓部有事有时也建小菌核产生。最后病害向根部扩展,使根系皮层腐烂。此时若用手拨病苗,根部皮层则留于土壤之中,仅能拔出木质部。银杏扦插苗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茎腐病也能发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简状套在木质部上,韧皮部薄壁组织则全部发黑腐烂。1年生苗发病严重,死亡率高。2年生苗感病后,有的地上部虽枯死,但根部仍保持健康,当年尚可自根茎处萌发新芽,3~4年生和成年的银杏苗较少感病。
【病原】
病原为菜豆壳球孢菌[Maceophomina phaseoli (Tassi)Goid],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属。菌核黑褐色,球形或椭圆形,细小而多如粉末状,表面光滑。病菌在银杏等树苗上只产生菌核,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生于病茎表皮的角质层下,暗褐色,近球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尖端梢弯曲。分省孢子梗细长,不分枝,无色。该菌比较喜高温,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30℃~32℃,而对酸碱度要求不严,在pH4~9之间均能很好生长,但以pH4~7更为适宜。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存活,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属于弱寄生真菌。条件适宜时自苗木伤口处侵入寄主,因此寄主状态和当地环境条件与该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菌扩展、蔓延。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土壤湿度过高,苗木幼茎的基部因受高温灼伤,给病菌开辟了侵入途径。所以高温的影响是银杏幼苗发病的诱因。苗木木质化程度越低此病的发病率越高。在苗木低洼积水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银杏茎腐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一般梅雨季节结束,气温升高后10~14天开始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至9月份以后停止发展。因此,可根据银杏扦插苗,在6~8月份当苗床高温达30℃以上时,插后10d~15d即开始发病,严重时大面积接穗发黑死亡。试验证明,拮抗拒性放线菌能有效的印制该病病菌的蔓延扩散。
【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和养护,改善栽培环境,提高苗木抵抗力。以施用有砂促进苗木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及夏季降低苗床土壤温度为主。适当增施有机肥、草木灰、饼肥,注意追肥,能促进苗木生长,显著降低发病率。合理密播,密播有利于发挥苗木的群体效应,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力。注意通风透光、降温降湿,创造不利病菌传播和发展的环境。用抗病树种或农作物与隐性苗木间作,也可以达到降温和防病的目的,但需选择适宜的树种或作物,并考虑配置方式,间作植物既要有遮阴降温的作用,又不影响银杏苗木的生长。争取土壤解冻时即行播种,此项措施有利于苗木早期木质化,增强对土表高温的抵御能力。
2.减少病原菌。发病田块注意清除枯枝落叶层,剪除带病枝叶,集中烧毁。防治地下害虫,防治苗木的机械损伤,当年生播种苗或一年生移植苗在松土除草或起苗栽植过程中注意不要损伤苗木的根茎,减少病原菌侵染途径。
3.生物防治。生长季节里可追施有机肥料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或追施草木灰/过磷酸钙(1/0.25)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防止病原菌。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施用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0.5%~1%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或14.5%多效灵可溶性粉剂5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7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剂1000倍液等防治,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