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8/14 16:27:08


曹涤环1 刘 静2



1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 2湖南省沅江市园林局



杨树腐烂病,又称杨树烂皮病,是严重危害杨树的一种枝干部病害。该病以前多在北方发生,南方较少,但现在南方杨树栽植区也有大量发生,是杨树用于防护林、用材林及城乡绿化时的常见病害,严重地段可引起大片杨树的死亡。杨树腐烂病除危害杨属树种外,还危害柳树、槭树、板栗、接骨木、樱桃、花揪、桑树、木槿等林木。



发病症状。杨树腐烂病是真菌性病害,目前发现有两种类型:即干腐型和枝枯型。干腐型腐烂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分叉处,病初出现暗褐色水渍状斑点,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手压渗出水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发病后期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速度很快,纵向扩展速度比横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掀开皮层可闻到一股酒糟味,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本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枝枯型腐烂病,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初发病时病斑暗灰色,病斑迅速扩展环绕枝干一周后枝条枯死,大发生时可导致苗木及幼树全部死亡。



流行规律。腐烂病菌在杨树病组织内常年存活生长,病菌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4-9月形成分生孢子,5-6月产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潮湿天气或雨后增多,孢子角借雨水溶开后,随风、雨、昆虫、鸟类传播。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在4-35℃之间均可生长。平均气温15-20℃时病害发展很快,20℃以上不利于病害发展。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在60%-85%时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通过各种伤口侵入,潜育期6-10天。子囊孢子6-9月形成,7月中下旬产生量最多,该病于4月上旬开始发病,5-6月是盛发期,7-8月后病势缓和,10月后停止发展。该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的苗木和林木,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春季气候反常,温度变幅大,树干基部会出现裂纹,腐烂病菌容易侵入。一般抵抗力强的树木会出现愈合组织,使病菌停止发展,树木仍活着。腐烂病发生还与树种、树龄、林分结构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小叶杨、加拿大杨和美国白杨较抗病;青杨和小青杨易感病;幼树,特别是6-8年生树易感病;林缘、行道树易遭风灾侵染,容易发病。



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该病的根本途径,因此,栽植品种应选择抗冻、抗旱、抗虫及耐盐碱的速生树种。育苗、造林时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促苗木健壮生长,在一个地区内实行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的防治与控制,提倡栽培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2。设置隔离林带。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3。抓好秋冬季的农业防治措施。统一组织在秋冬季做好发病枝条和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并集中烧毁消灭菌源。在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虫、防病。对已发生腐烂病的林地,应尽快将已死和即将死亡的树尽快砍伐运走,如有可能最好刮去树皮。4。药剂防治。杨树腐烂病病菌有喜酸的特点,用10%的碱(碳酸钠)溶液涂抹病斑,可以改变病菌生存条件,治愈效果明显。染病较轻的病株,可用刀将病斑和树皮变褐部分斜划成网状,深达木质部,然后涂抹碱水或退菌特200倍液或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用40%福美胂50-100倍液涂抹病斑或喷雾;或者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也很好。或用多菌灵25倍液、福美胂100倍液、代森锌100倍液、双效灵1-10倍液,用药后5-7天,再在病斑周围涂浓度为50-100毫克/升的萘乙酸,以促进病部组织愈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