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巢蛾的发生及防治

2017/8/17 11:18:11

分布与危害
油松巢蛾Ocnerostoma piniariellum Zeller,属鳞翅目巢蛾总科。危害松属、冷杉属、刺柏属等树种。已知国内山西、山东泰山、辽宁棋盘山及国外欧洲、北美、日本有分布。油松林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发生地块,有虫株率高达100?%。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mm?,展翅12mm。体细长,灰褐色,头部有灰白色冠丛,复眼黑色,喙黄色,下唇须较短。触角丝状,超过体长2/?3?。前翅狭窄,呈柳叶状,缘毛褐色。后翅小而狭,缘毛长超过后翅宽。体及翅面上均密布银色与棕褐色混杂的鳞片,两翅合拢时,后缘毛向上微翘。卵三棱体,每面近菱形,黄色,长径0.?5~0.?7mm?,短径约0.?2mm。幼虫乳白或乳黄色,老熟幼虫体长10mm?左右,腹足趾钩为单序全环。化蛹前体缩短,?淡绿色,?长为5?~6mm。蛹体长5~6mm?,纤细,黄褐相间,外被白色丝茧。该虫在吉林省1?年发生1?代,以蛹和老熟幼虫在针叶束内越冬。成虫羽化后,晴天常在针叶上及杂草、灌丛静伏,很少飞舞,除非遇到危险。白天交尾,傍晚产卵,卵多产在1?年生的针叶凸起面的近尖端部位,一般1?枚针叶上只产1?粒卵,幼虫孵化时从卵所接触的针叶处直接进钻入针叶内蛀食,危害一段时间后转叶,粘针叶成束并在其中危害?。
发生规律
危害期5?月末至9?月末,10?月初老熟幼虫转叶化蛹越冬。 ?
发生原因
油松巢蛾分布由南向北推进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另外,油松巢蛾种群到达适生地后,大面积油松纯林又适宜种群的增殖,而天敌种群达不到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导致油松巢蛾种群迅速扩大。
防治方法
①?加强营林措施,重视林木检疫工作,防止传播;积极营造针阔混交林,促进生态平衡,抑制害虫蔓延,为自然天敌的栖息创造条件。?
②加强普查,预测预报,及时掌握发生情况,搞好监测工作。?
③成虫期、卵期、幼虫初孵期,用5?%来福灵乳油500?倍液或40?%氧乐果乳油500?倍液喷洒树冠效果好。
④老熟幼虫裸露期,采用40?%氧乐果乳油500?倍液或30?%氧乐氰菊乳油2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