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金带蛾防治

2017/8/17 15:58:23

乌桕金带蛾(Eupterote sapivara Yang.)为鳞翅目(Lepidoptera)的带蛾科(Eupterotidae)密被鳞毛的大型蛾类,世界已记载60余属约300种,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带蛾科的幼虫均为林木害虫,虫口数量多、食量大,往往成灾。一株树上可多达四五千头幼虫,是贵州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树上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贵州乌桕产区连年成灾,面积达数十万亩,使乌桕籽减产15~20%;出油率下降8~15%。

形态特征

乌桕金带蛾成虫 雌虫体长 24-29 mm,翅展 75-88mm。体黄色,头部仅头顶及下唇须背面红褐色;触角鞭节两侧的林齿短小,其长度仅稍大于鞭节宽度。胸部黄色。足大部分黄色,附节背面褐色;前足背面从腿节开始均呈红褐色,中后足则仅胶节两端连接处红褐色。翅黄色;红褐色斑纹明显比雄虫的少,只有1列沿亚外缘线的斑点最明显,前后翅各6—7个,大小不等,有的斑点几乎消失;线纹极不明显,亚外线线呈不连续的细波纹,翅中部的线纹仅前翅近前缘、后翅近内缘处隐约可见;翅缘毛均为黄色。翅反面揭斑与正面略同但更不明显,有的几乎全部呈黄色。雄虫体长20-29 mm,翅展 70-80 turn。头部红褐色;触角基部 2节黄色,背面密被红褐色毛,鞭节褐色,两侧的林齿灰褐色。胸部黄色,仅前胸基部红褐色。足的颜色同雌虫的。翅黄色,具红褐色斑纹。前翅的斑纹局限于前线及外线处,以项角附近最明显;前缘的斑有3条明显的波纹各具3个峰,下伸不达MZ脉;波纹的内侧至翅基只有4个等距排开的小斑点,外边的2个常联合成大斑;波纹的外侧至翅尖由3条分界不清的斑纹组成一大块三角形揭斑;翅外线具褐色宽边,向下则渐窄且与断续的亚外线线分开,线的内侧有3个斑点,以中间的最大;翅后缘无明显斑纹,只有少数揭鳞片代表隐约可见的线纹所在。后翅斑纹很少,只有沿亚外线线的一列揭斑,前2后人大小不一;其他线组均不明显,有时亚外线线和翅中的线若隐若现。翅缘毛黄色,但前翅外缘揭边外的缘毛则呈褐色。翅反面的斑纹与表面近似,前翅前缘的基半呈紫色宽边,后翅前缘有4个明显的斑纹。腹部黄色。 卵 圆形,直径 0.8—1.3 mm。淡黄色,孵化前深黄色,卵块表面光滑。 幼虫 共7龄。各龄形态随环境变化略有差异,其共同特征是虫体被黄白色至浅褐色长毛;腹足趾钩双序中带式;触角褐色,3节;单眼5个。初龄幼虫淡黄至黄绿色,体背有13个黑色瘤点排列成行,体长 2-2.5 mm,头宽 0.8—0.9 mm; 4龄后幼虫体色转黄或深黄,体长 22.2—35.7 mm,头宽 4.1-5.lmm,额呈“人”字形,体背瘤状突起近黑色,气门线下有成行的桔黄色圆形斑点,体节间灰白色;进入5龄后节间颜色变深,额上“入’字形花斑上散生短毛。 6龄幼虫体色比老熟幼虫稍钱。老熟幼虫揭黄呈褐黑色,体长 63—72.5 mm,亚背线下成行瘤状突起,密被深灰色长和揭黑色毒毛。头宽 5.8-6.8 mm,呈褐黑色,额缝下陷呈褐红色。 蛹 纺锤形,黑褐色,直径 6.5-11.6 mm,长 18—25.6 mm,末端密被褐色毛和长绒毛,节间浅褐色。英椭圆形,较薄,褐色至黑褐色,长砌一65 mm,直径 13—21 mm,茧壳常与叶片、杂物粘连,几十甚至上百个丝网连在一起。

?生物学特性

乌桕金带蛾在贵州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干基部及附近杂草丛、上表、石缝中越冬,少数在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蛹到翌年5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上旬初龄幼虫孵化。9月底到10月中旬化蛹。 乌桕金带蛾卵一般产于叶背,每个卵块120-760粒,平均424粒卵;当室温为23.9℃时,卵历期16-22天,平均19.2天。林内自然孵化率平均88.5-97.6%。1-2龄幼虫白天群集于叶背, 3-4龄以后则绝大多数幼虫成块状聚集于 200 cm以下树干上; 22时左右上树取食,翌日5时30分开始下树重新聚集于白天静优的位置;幼虫上下树呈一条线,秩序井然。1—7龄幼虫龄期分别为14,15,13.5,15.5,16.5,14,16天;耐饥饿能力分别为3,3-4,3-4,3-6,4-7,5-8,6-9天。1龄幼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取食叶肉、表皮。2-3龄幼虫7月上旬至8月上旬出现,取食叶表皮、叶缘。4~5龄幼虫7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取食叶片前半部分,残留主脉。6-7龄幼虫8月上旬至10月中旬出现,食全叶,仅留叶柄。5—7龄幼虫危害严重;8月底至9月底是幼虫危害盛期。 成虫6月上旬至中旬羽化,平均羽化率为73.56%。林内雌、雄性比1:1.09。羽化科小时后开始交尾,多在傍晚进行。交尾后4小时开始产卵,第二至第三天是产卵高峰期,未交尾而产的卵不能孵化。8-13时为飞行高峰期,在林内空旷地围绕寄主飞舞。雌蛾基本无趋光性。雌、雄蛾寿命分别为8.3天和5.9天。 该虫的发生,在低海拔地区(500—1000 m)比高海拔地区(1700 m以上)严重;坡下比坡上严重;老龄树比壮龄树严重; 铜锤桕比寿桃桕严重。 天敌 幼虫期天敌有广腹螳螂、黑腹猎练南方光猎蛤、黄宽限步甲、大草岭、松毛虫黑蚁、绒茧蜂、大黑蚁、平腹小蜂、大腿小蜂、点缘跳小蜂、小室姬蜂、白僵菌、乌桕金带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卵期有茶毒蛾黑卵蜂、大黑蚁;蛹期有白僵菌。
?防治方法

1.用器械刮除群集于树干基部的幼虫,并将幼虫埋入土坑内。?

? 2.在幼虫白天到树干基部群集后,用 2.5%澳氰菊酯或 20%氰戊菊酯加柴油和机油,将药、柴油、机油按 1: 35: 2的比例调匀,用毛笔或小号油漆刷沾药涂2-4 cm宽药环将虫包围,以杀死 4龄以上幼虫。还可用 2.5%澳氰菊酯乳油 3000倍液,或 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4龄以前幼虫,施药时间以白天幼虫聚集干基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