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叶潜蛾防治

2017/8/17 21:15:29

杨银叶潜蛾学名Phyllocnistis saligna Zeller,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西北等地,在欧洲、印度、日本等国也有发生。主要为害杨树苗木及幼树。
为害特点 杨银叶潜蛾以幼虫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叶片食害叶肉,被害叶片留有弯曲的虫道。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发生严重时,整个叶片仅留叶皮及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3.5毫米,翅展6-8毫米,体纤细,呈银白色。头顶平滑,复眼黑色,触角梗节大且宽,并密被银白色鳞片,其它各节呈暗色;下唇须 3 节。中足胚节具端距1 对,长短不一,后足胫节外侧生稀疏长毛、中距及端距各1 对。前翅中央有2 条褐色纵纹,其间带有金黄色,上纵纹外方l 条源于前缘的短纹,下纵纹末端有l 向前弯的褐色弧纹。前缘角内方有2 斜纹,外侧缘斜纹下方1三角形黑斑,斑纹下侧有向后缘弯曲的斜纹,斜纹有金黄色光泽,此处缘毛放射状。腹部腹面6 节。雌蛾腹部肥大,雄蛾尖细。后翅先端尖细,缘毛细长、灰白色。
卵 长0.3毫米,宽0.2毫米,灰白色,扁椭圆形。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毫米,浅黄色,体扁平光滑,体节明显,中胸及腹部第三节最大;头小,口器褐色,3 节触角, 单眼2个,呈褐色,较小。腹部第 8 、 9 节侧方各生 1 个突起,末端分成二叉。足退化。
蛹 长约3.5毫米,较细小,呈淡褐色。头顶有褐色钩向后弯,其侧方各1个突起。腹末端两侧1对突起,各腹节侧方具长毛1根。
发生规律 该虫在新疆、辽宁年生4 代,以成虫在地表缝隙及枯枝落叶层中越冬,或以蛹在叶片上越冬。翌年春季成虫开始活动,成虫寿命7-8 天。成虫白天栖息于距地面20cm 高处的叶片背面或枯枝落叶层中,傍晚进行交尾、产卵,多将卵散产于顶芽尖端或嫩叶柄两侧。卵期2-6 天。孵化幼虫潜入表皮取食叶肉,蛀食道长而弯曲。幼虫期6-17 天,第一代约10 天,而第三代约6 天。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吐丝将叶内折,形成近椭圆形的蛹室化蛹,蛹期11-12 。雌、雄性比约1:1 ,第一代历期约30 天,第二至第四代约20 天。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及时清理落叶等废弃物,集体烧毁,减少虫害。
(3)化学防治 春季成虫发生期喷洒 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 50%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

相关信息
  • 杨银叶潜蛾防治 2017-8-17
  • 杨银叶潜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7-8-02
  • 地下害虫防治 2013-9-05
  • 防治樟叶虫 2013-7-09
  • 防治大岩桐灰霉病 2013-7-03
  • 欧李缺铁症防治 2012-9-08
  • 雷竹竹广肩小蜂防治 2012-5-13
  • 月柿绵蚧防治 2012-5-13
  • 茶橙瘿螨防治 2012-5-12
  • 年桔潜叶蛾防治 2012-5-12
  • 防治梨木虱有新招 2012-5-12
  • 立枯病防治 2012-5-12
  • 樟脊冠网蝽防治 2012-5-12
  • 柿树圆斑病防治 2012-5-12
  • 桃梅缩叶病防治 2012-5-12
  • 豹蠹蛾防治 2012-5-12
  • 桅子花缺绿病防治 2012-5-12
  • 病虫防治 2012-5-11
  • 防治细叶榕榕管蓟马 2012-5-09
  • 构树轮斑病防治 20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