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蚱蝉防治方法

2017/8/17 21:16:59

为害特点

蚱蝉又名知了,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广泛分布,为害的木本植物有几十种。以若虫在土中吸食根的汁液,成虫在枝干上刺吸树液,特别是成虫在枝条上产卵,造成螺旋状的伤痕,以致枝梢干枯而死。凡是夏季蝉鸣不断的桂花树,到中秋开花时花朵常较稀少。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44~48毫米,翅展125毫米,体色漆黑,有光泽,被金色绒毛。复眼淡赤褐色,头部中央及颊上方有红黄色斑纹,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的“×”形隆起,翅透明,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体腹面黑色,足淡黄褐色,腿节的条纹、胫节的基部及端部均为黑色。腹部第一、第二节有鸣器。雌成虫体长比雄成虫略小,无鸣器,有听器,产卵器甚显著。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长2.4毫米、宽0.5毫米,乳白色,有光泽。

若虫末龄时体长约35毫米,黄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非常发达,头和胸部均甚粗大,与腹部等宽。

生活习性

以卵于树枝内及若虫于土内越冬。越冬卵于翌年春天孵化。卵历期半年以上。若虫孵出后就落至地面,潜入土中,刺吸根部汁液,秋凉后则钻入深土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迁移至树根附近活动,在土中生活多年,老熟后于6~8月从土中钻出,并爬行上树,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上,然后蜕皮羽化为成虫,其蜕皮的壳通称蝉蜕,可以入药。成虫羽化后,栖息于树木枝干上,不停地鸣叫。气温愈高,叫声愈响。雌成虫不鸣叫。成虫的趋光性很强。雌虫于7~8月产卵于桂树4~7毫米粗的枝梢木质部内。产卵时光部朝上,将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窝”,成螺旋状排列,每一卵窝内有卵6~8粒,一条产卵枝平均有卵90余粒。被产卵的枝梢干枯而死。每头雌虫内怀卵500~800粒,成虫寿命60~70天。

防治方法

1.夏、秋季前除产卵枝条,并加以烧毁。6~7月份人工搜杀刚出土的老熟若虫或在早晨捕捉新羽化的成虫。

2.诱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可在树行间点火世界形势黑光灯诱杀,或摇动树枝,人穿白色衣衫,再用竹敲击树干,使该虫因其具有的趋光性而纷纷飞到人身上,便可随手捕获。

3.在蚱蝉发生较重的地区,于若虫将孵化落地时,在被害树下的地面撒施1.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约撒施7千克,或用75%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地面喷雾,然后浅锄,可有效地防治孵化后落地之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