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茶树茶长卷叶蛾

2017/8/19 22:31:56

茶树茶长卷叶蛾学名?Homona?magnanima?Diakonoff?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茶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是柑桔长卷叶蛾的近拟种。分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

寄主茶、栎、樟、柑桔、柿、梨、桃等。

为害特点初孵幼虫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残留下表皮,致卷叶呈枯黄薄膜斑,大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0mm,翅展23—30mm,体浅棕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棕色,翅尖深褐色,翅面散生很多深褐色细纹,有的个体中间具一深褐色的斜形横带,翅基内缘鳞片较厚且伸出翅外。后翅肉黄色,扇形,前缘、外缘色稍深或大部分茶褐色。雄成虫体长8mm,翅展19—23mm,前翅黄褐色,基部中央、翅尖浓褐色,前缘中央具一黑褐色圆形斑,前缘基部具一浓褐色近椭圆形突出,部分向后反折,盖在肩角处。后翅浅灰褐色。

卵长0.8—0.85mm,扁平椭圆形,浅黄色。

末龄幼虫体长18—26mm,体黄绿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圆形,褐色,后缘及两侧暗褐色,两侧下方各具2个黑褐色椭圆形小角质点,胸足色暗。

蛹长11—13mm,深褐色,臀棘长,有8个钩刺。

生活习性?

浙江、安徽年生4代,台湾6代,以幼虫蛰伏在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卵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幼虫期在5月中旬一5月下旬,蛹期5月下旬一6月上旬,成虫期在6月份。二代卵期在6月,幼虫期6月下一7月上,7月上中旬进入蛹期,成虫期在7月中旬。7月中一9月上发生三代,9月上一翌年4月发生第四代。均温14℃,卵期17.5天,幼虫期62.5天;均温16℃,蛹期19天,成虫寿命3—18天;均温28℃,完成一个世代38—45天。成虫多于清晨6时羽化,白天栖息在茶丛叶片上,日落后、日出前1—2小时最活跃,有趋光性、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经3—4小时即开始产卵。卵喜产在老叶正面,每雌产卵量330粒。初孵幼虫靠爬行或吐丝下垂进行分散,遇有幼嫩芽叶后即吐丝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幼虫共6龄,老熟后多离开原、虫苞重新缀结2片老叶,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赤眼蜂、小蜂、茧蜂、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

1.及时采摘由于茶小卷叶蛾幼虫大多栖息在蓬面嫩芽叶上,及时分批采摘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诱杀灭蛾发蛾期田间点灯,诱杀成虫,也可以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蛾。

3.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和降低农药用量,以减少对自然天敌的伤害,充分发挥自然天敌对茶小卷叶蛾的控制作用。

4.生物防治用白僵菌、颗粒体病毒、赤眼蜂可有效地防治茶小卷叶蛾。白僵菌每667m2用含孢子量每克100亿的菌粉0.5千克,加水稀释后喷雾,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但蚕区禁止使用。颗粒体病毒可用制剂每667m2用药200毫克或感染病毒后的虫尸200头研细后加水喷雾,防治适期掌握在卵盛孵末期。赤眼蜂则在卵期使用,整个卵期可放蜂3~4批,前后间隔约4天左右,每667m2放蜂量2万~8万头。

5.农药防治防治指标每667m2幼虫量10000~15000头。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施药方式,可采用低容量蓬面扫喷,发生不严重、虫口密度较低的,提倡挑治,即只喷发虫中心。农药可选用80%敌敌畏(每667m2用药50~100毫升)、50%辛硫磷(每667m2用药50毫升)、80%敌百虫晶体(每667m2用药100克)、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667m2用药20~25毫升)、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667m2用药20~25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