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5?mm,宽8~9?mm,椭圆形,触角短小,扁平,11节,前胸背板紫蓝色,有金属光泽,翅鞘朱红色或黄褐色。
卵:椭圆形,长2?mm,宽0.8?mm,初时黄色,孵化前橙黄色。
幼虫:浑白色稍微红色,胸足3对,前胸背板有“w”形黑纹,有一对黑色瘤状突起。
蛹:长9—14mm,初为灰白色,后逐渐变深,近羽化时为橙黄色,以尾端粘附叶片呈悬挂式化蛹状态。
生活习性
一年2代,以成虫在落叶或潜入土中越冬,第二年寄主发芽后出蜇活动,经补充营养开始产卵。当年幼虫危害至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虫。成虫产卵于叶背面,竖立排列成块,每个卵块40~120粒,卵期4~6天。初孵幼虫1~2龄时危害叶肉,2龄后分散危害。幼虫共4龄,以尾端附着于叶背悬垂化蛹。8~9月份羽化成2代成虫,秋后相继越冬。成虫具有假死性。
危害特点
成虫和幼虫取食杨树、柳树的叶片,发生严重时,叶片吃尽仅留残脉。主要危害1~5年生幼树、大树新梢的叶片,苗圃幼苗及河滩低洼地片林危害尤其严重。
防治技术
1.加强幼林抚育。春夏季节,在林下间作套种低矮农作物,并及时除去杂草;秋冬季节清除林地的枯叶,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存环境。
2.土壤处理。早春或秋后在苗木行间土壤内埋施10%的呋喃丹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深2~6?cm,随即浇透水,可杀死越冬成虫,同时通过根部的吸收,可毒杀枝干内的蛀干害虫。
3.叶面施药。5月上旬至6月上旬,1代幼虫3龄以前,采取化学方法防治。
?(1)用3%的腚虫脒2?000倍液叶面喷施,该药具触杀、胃毒、内吸传导三种毒杀功能和超强的渗透力,使害虫中枢神经麻痹后能迅速死亡,经实验效果特好。
?(2)用4.5%氯氰菊脂1000倍液,叶面喷施。
?(3)以90%敌百虫1000倍液,加1%的洗衣粉混合剂,叶面喷施。
(4)用15%吡虫啉胶囊剂3000倍液,叶面喷施。
4.人工捕杀。对幼林和苗圃苗木,利用其成虫具有假死性,可震落成虫然后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