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扦插育苗技术

2017/8/20 9:03:03

1 育苗地的选立

1.1 地理位置

应选在用苗区域的中心或附近,使培育出的苗木能适应林地的环境条件,减少苗木的长途运输,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苗圃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有电源、靠近居民点的地方,使育苗物资能及时供应,也便于解决动力和劳力的来源,苗圃地四周要有防护林网距离林缘30 米以外的地点。

1.2 地形与土壤

育苗地应尽量选在地势平坦、开阔、排灌良好的地方,一般坡度不超过3~5°为宜。坡度过大易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也不便于灌溉和机械化作业。避免设在寒流汇集的洼地,密林中的小块地,裸露而干燥瘠薄地块,风害严重的风口以及在雨季能被雨水淹没的地方。土壤是供给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养料和空气的场所,又是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育苗地以选肥沃的沙壤土、壤土或轻粘壤土为宜。

1.3 水源

育苗地必须具备灌溉条件,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更为重要。育苗最好设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而且排水良好的地方,如无自然水源,就应打井灌溉。育苗地的地下水位不宜过高,否则,会使苗根发育不良,苗木贪青徒长,至秋末由于顶部嫩枝来不及木质化而使苗木遭受冻害。但地下水位也不宜太低,否则,苗木易遭早害或因增加灌溉次数和灌水量而增加育苗成本。一般砂壤土1.5~2.0 米,轻粘壤土2.5 米以下为宜。

2 育苗地的整理

2.1 整地时间

整地以秋季整地翌春扦插最好,因为春季整地土壤毛细管不易恢复,土壤孔隙大易跑水风干,不利保墒。如果错过整地时机,可在早春解冻时及时顶浆打垄。采用机械深翻细耙平整后起垄,如果需要施肥,可将农家肥或化肥同时施入。

2.2 整地方法

耕地要达到一定深度,在水分不足的干旱地区应耕深25~30 厘米,达到平、松、匀、细。耕耙土壤要注意土壤湿度。一般以表土稍干而下层土壤较潮湿,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量的50%~60%时,对于生长快、管理技术要求不严的树种,一般采用垄式育苗。垄作育苗,可以加厚肥土层,提高土温,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苗木受光充足,通风良好,生长健壮,便于机械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育苗成本。耕、耙后即可用犁进行打垄。一般垄底宽60~70 厘米,垄高15~20 厘米,垄顶宽20~25 厘米。垄向以南北为宜,这样每条垄的两侧都能受到阳光照射,使土壤温度增高,并有利于苗木充分利用阳光。垄作成后可用木滚镇压,避免土壤干燥。

3 施肥

施肥是培育优质壮苗的基本措施之一。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是扦插前施入土壤的肥料,施足基肥既能持续供给苗木整个生长期的养料,又能改良土壤,施基肥一般在土壤秋耕或春耕作垄时施入,以迟效性的有机肥为主,有时也加入部分速效性肥料,以适当调节各种养分比例。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施用,以免烧伤幼苗,带进有发芽能力的杂草种子、病菌或招引害虫。基肥施入深度要达到苗木根系分布最多的土层,一般15~20 厘米,并掌握上层多施,下层少施的原则。施基肥用量应根据土壤性质,苗木需肥情况和肥料种类等而定。一般每亩施饼肥100~150 千克。追肥一般以施氮肥为主,在6 月中旬左右进行,不可追施过晚,否则使苗木徒长,木质化程度不好,易产生冻害,且影响下年扦条成活率。

4 种条的选择、制作与贮藏

4.1 采条时间与贮藏方法

杨树以秋采春插为好,一般在结冻后采条进行越冬贮藏,以免干燥、受冻、霉烂或发芽,同时,通过贮藏还可使营养物质转化,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发生不定根,起到催根的作用。贮藏的方法有室内与室外贮藏。室内贮藏是在阴凉的室内或地窖内,将种条倾斜摆放,基部埋20~30 厘米厚的河砂,然后洒水、速冻,使种条表面形成冰膜(俗称挂腊)。在没有窖藏的条件下,可在室外背风阴凉处挖埋藏沟,将种条平铺或斜放,洒水保湿,要设法降低沟内温度,即用冰雪覆盖,或者也同样做冰冻处理,上覆草帘或农作物杆棵之类遮阴。

4.2 种条选择剪穗与贮藏

用于扦插繁殖的种条应选择一根一干或二根一干萌条,要求苗木色泽正常,腋芽饱满,芽距短,无日灼伤,无病虫害,无失水现象,无机械损伤。一根种条,一般可分上部近稍部分条穗、中部条穗、下部近根部分条穗。中部条穗生活力最强,长势最旺。顶梢扦插容易成活高生长量比中部条低30%。剪穗可在深冬至翌春3 月中旬进行,根据品种不同,一般易生根品种穗长在10~12 厘米,难生根品种在12~14 厘米为宜,穗粗在0.6 厘米以上,上口横断种条,下口斜切45°。插穗上部距上切口1 厘米处必须有一个健壮的芽苞。剪好后一百个插穗捆成一捆,基部礅齐,入窖冰封贮藏。在没窖的情况下可在室外背阴的地方挖坑,坑深1 米,长度取决于插穗数量,先在坑底铺3~5 厘米湿沙,再把成捆的插穗直立排好一层填上5 厘米的湿沙,一层插穗一层湿沙交互层积,当放到离地面30 厘米时,再覆一层沙,上面再覆土,高出地面。为便于通气,每隔一定距离在坑内插通气把。为避免插穗早期发芽,则需在坑上加草帘等覆盖物。

4.3 种穗插前处理

扦插前用清水浸泡可提高成活率,这是由于水浸后内部水份充足,可促进内部物质转化,皮层软化,有利于愈伤组织形成,插后不需用大量吸水,减少浇水次数,从而增加地温,促进生根。易生根品种一般浸泡24 小时即可。难生根品种可浸泡24~48 小时或更长一段时间,然后用ABT 生根粉浸泡基部2~4 小时效果良好。或用100PPM 奈乙酸、吲哚乙酸浸泡基部24 小时效果也很明显。种穗处理后即可进行扦插作业。

5 扦插作业

扦插一般春季为好,日期视气温回暖而定,北方地区一般易生根品种在4 月20 日至5 月1 日前后气温稳定通过13℃,土壤解冻到15厘米时进行,难生根品种一般比易生根树种推迟1~2 星期,地温达到10~15°C 时扦插。垄作扦插可视培育苗木对象设计扦插密度,一般株距在10~20 厘米之间。一般生根容易,插穗短,土壤疏松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用直插。生根较难,插穗长,土壤粘重的用斜插,但斜插常出现偏根现象,起苗、包装运输和栽植都不方便。扦插深度因树种和环境条件而异,过深土温低,氧气供应不足,幼芽出土困难,出土也晚;过浅,枝条外露多,蒸腾大。在干燥地区插穗全部插入土中,插穗上端与地表平。扦插时应严格掌握操作技术,插后踩实,及时灌水,灌水以侧方灌水为好,必须灌透,使插穗与土壤密切结合。

6 插条后的管理

防止冻拨,春季插条后,经过灌水,土壤湿度增加,当遇零下低温天气,土壤冻结,插穗被冻起,下面切口离开底土,如不及时按下,下切口失水干燥,不能产生愈伤组织而死亡。除插条后须立即灌水外,在插条新叶展开时,需消耗大量水分,当遇持续高温天气,应看苗,看土,看天适当灌水。有些杨树品种侧枝较多,应及时摘除,以保证树苗的高生长不受影响。一般在一个生长期内应进行4~6 次,摘芽时做到及时,过晚易撕裂树皮,也不易形成腋芽。育苗地要及时除草、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中耕要与除草结合进行,做到不压苗,不伤苗,逐次加深。要注意防治叶锈病、烂皮病、灰斑病,叶部害虫有杨毒蛾、杨白、杨银潜叶蛾等病虫害。大苗上易发生白杨透翅蛾、杨干象甲、青杨天牛等枝干害虫,发现后立即剪掉虫害部位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