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刺吸性害虫——方翅网蝽

2017/8/21 16:07:46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为害悬铃木的有害生物。它在国内于2001年在武汉市青山区初次发现少量为害,逐年扩展,至2007年已发现有七个区的39条路段的悬铃木普遍受害。

危害

悬铃木方翅网蝽以成虫和若虫寄生于寄主叶背吸汁为害,使受害叶正面形成多数白色小斑点,叶背面会有多数褐色排泄物,既影响植物生长,又有碍观赏,严重时会引起树叶枯黄和脱落。据有关资料报导,该虫的发生为害还会诱发溃疡病和炭疽病,对悬铃木的正常生长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形态特征

悬铃木方翅网蝽雌成虫体长3.3—3.7毫米,体宽2.1—2.3毫米,腹部肥大,末端圆锥形,产卵器明显,产卵器基部具下生殖片,雄虫体形稍小,腹部较瘦长,腹末有1对爪状抱握器。在虫头兜、中纵脊、侧纵脊及翅的网肋上密布直立小剌。头顶及体腹面黑褐色,足和触角浅黄色,触角短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盘域平隆。

头兜盔状,中度扁平。中纵脊明显低于头兜,前翅X斑由前缘域前后2个黑斑,中域1个黑斑,中域端部1个黑斑及膜域中央的纵黑斑组成。前翅前缘基部强烈上卷,而中部浅凹。腹部宽短,后部强烈收缢。卵长0.4毫米,宽0.2毫米,乳折色,茄形,顶部有卵盖,呈圆形,褐色,中部稍拱突。

若虫有5龄,老熟若虫体长1.65—1.87毫米;宽0.88—1.08毫米,头部有5枚剌突,触角4节,复眼突出,头兜半球形,中胸小盾片黄白色,有1对单剌突,前翅前端为褐色,后翅为黄白色,腹部黑褐色,侧缘黄白色,背面中央纵列4枚单剌,两面三刀侧名具6枚二叉剌突。

发生规律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武汉一年发生5代,第一代历期近 50 天,在夏、秋季节一个世代历期约40天,秋季以成虫于悬铃木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以及树冠下地被植物上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初晴天的中午前后爬出活动,取食和交尾、产卵于叶背的主脉或侧脉。每只雌虫可产卵300粒左右。至5月初卵孵化,至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若虫为害盛期。至10月下旬气温低于摄氏10度时开始越冬。

据观察,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气候情况密切有关,夏秋两季的高温干旱会导致该虫的盛发;冬季的低温会明显减少第二年发生的虫口。另外栽培环境的郁闭,不通风透光会导致该虫为害的加重。

防治方法

据武汉市园林科研所试验,用10%吡虫啉1500倍、40%毒死蜱1500倍液对该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据武汉市园林科研所调查,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天敌有:白条跳蛛、史氏盘腹蚁等,应注意进一步对天敌生物的调查、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