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特点:幼虫食叶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将树叶吃光,从而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褶翅尺蛾3至4龄食量最大,新叶、老叶、嫩枝一概都食,常将金叶女贞的顶部吃成光秃,虫体保护性很强,观察叶面不易发现,但排粪量很多,检查地面较易发现。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约14~16毫米,翅展40~50毫米,体灰褐色,触角丝状。腹部除末节外,各节两侧均有黑白相间的圆斑。头胸部多毛。前翅有红、白色斑纹,内、外线粗黑色,外线两侧各具1条不明显的褐色横线。后翅前缘内曲,中部有一条黑色横纹。腹末有2毛簇。雄成虫体略小,色暗,触角羽状,前翅略窄,其余与雌相似。成虫静止时4翅褶叠竖起,因此得名“褶翅尺蛾”。
卵:扁椭圆形,长1毫米左右,初产时深灰色,光滑,后变深褐色。卵体中央下凹。孵化前几天,由深红色变为灰黑色。
老熟幼虫体长约35~40毫米,头黄褐,颊黑褐,前胸盾绿色,前缘淡黄白色。体绿色,腹部第1和第8节背部有1对肉质突起,2~4节各有l大而长的肉质突起;突起端部黑褐色,沿突起向两侧各有1条黄色横线,2~5节背面各有2条黄短斜线呈“八”字形,4~8节突起间亚背线处有l条黄色纵线,从5节起渐宽呈银灰色。1~5节两侧下缘各有1肉质突起,似足状。臀板略呈梯形,两侧白色,端部红褐色。腹线为红褐色纵带。
蛹:纺锤形,长13~17毫米,短粗,红褐色,头顶及尾端稍尖,臀刺2根。
茧:灰褐色,半椭圆形,16~20毫米,丝质,附有泥土,紧贴于树干上。
三、生活习性:以蛹在土中或树根颈部作茧化蛹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傍晚活动,成虫羽化产卵多产在光滑枝条上,沿枝条排列成长块,堆生,排列松散,很少散产,每个卵块有300至800粒,初产卵时为红褐色,后变灰绿色。每雌产卵600~l000粒。卵期20天左右,4月初孵化。幼虫共4龄,颜色多变,1龄虫为黑色,2龄虫为红褐色,3龄虫为绿色。1至2龄虫一般昼伏夜出,3至4龄虫昼夜危害,幼虫在小枝上停落时常头部向腹面卷缩至第5腹节下,以腹足和臀足孢持枝上,呈“?”形,且受惊后吐丝下垂。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5月下旬老熟幼虫爬到距基部6~9厘米土中或根颈部,贴树皮吐丝结茧化蛹越夏和越冬。发生期和发生量都较为集中,为害具有突发性和灾害性,但也比较容易防治。
四、防治方法:幼虫3龄前防治效果较好。①挖越冬蛹。②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③人工消灭卵块,结合修剪,剪除带卵块枝条并烧毁。④人工捕杀幼虫。⑤无公害农药防治:含量为16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20%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洒。⑥化学农药防治:此虫对菊酯类杀虫剂特别敏感,故防效优异。可采用2.5%溴氰菊酯3000~35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4000倍液;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洒,连续2~3次,每次间隔4~5天,可迅速见效。
相关信息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