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症状表现
根癌病主要危害根颈、主根和侧根,对于苗木则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地方。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头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花木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根癌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能重新生长。
病原细菌在肿瘤组织皮层内越冬,或当肿瘤组织腐烂破裂时,病菌混入土中,土壤中的癌肿病菌亦能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的花木种苗和种条被调运时,可远距离传播。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虫伤、耕作时造成的机械伤,插条的剪口、嫁接口,以及其他损伤等,都可以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温湿度有很大关系,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土温22℃时最适于癌瘤的形成,超过30℃的土温,几乎不能形成肿瘤。土壤的酸碱度亦与发病有关,碱性土有利于根癌病的发生,而酸化土壤病害较少,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发病较重,连作栽培的花木发病严重。此外,耕作管理粗放,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多,以及各种机械损伤多的花木苗圃地,发病较重。插条假植时伤口愈合不好的,育成的苗木也容易发病。
幼树和新栽的苗木感病后,生长缓慢,植株矮小,严重时叶片枯黄,直至死亡。苗木和幼树发病部位多见于主干基部和侧根上。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瘤体,呈浅黄色或白色。当瘤体老化时,表皮细胞脱落,瘤体表面粗糙龟裂,颜色变黄。苗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基部或侧根部的癌瘤拱出地面,树干上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瘤体。
二、发病规律
根癌病的发生,主要是病菌从种苗、种条的伤口侵入寄生,病菌侵入后在寄主皮层的薄壁细胞间繁殖,刺激寄生细胞加快分裂形成癌瘤。当癌瘤老化时表皮脱落,病菌随之进入土壤,可随雨水传播。所以,有此病发生的苗圃不宜重茬育苗,特别在偏碱、排水不良的沙质土壤中,发病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