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地蝼蛄的防治

2017/8/23 17:15:45

蝼蛄隶属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大型、土栖。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一、分布与危害 蝼蛄的成虫和若虫均咬食花木种子籽、根和嫩茎,把茎秆咬断或扒成乱麻状,由于它们来往窜行,造成纵横隧道,一窜一大片,使一片苗木萎蔫或枯死。还可在土壤表层挖掘隧道,咬断根或掘走根周田的土壤使根系吊空造成植株干枯而死,蝼蛄发生严重时造成苗木死亡,形成大面积缺苗。

二、 发生规律 北方主要以华北蝼蛄危害,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该虫昼伏夜出,晚上9~11时活动取食最为活跃。趋光性强,但因体粗笨,飞翔力弱,只在闷热且风速小的夜晚才能大量诱到。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结合灌水、施肥,可防止被害苗木的根系悬空干枯,减少苗木的死亡。

2、人工防治? 可根据蝼蛄卵窝在土面的特征向下挖卵窝灭卵。华北蝼蛄卵窝在土面有约10cm长的新鲜虚土堆。在草坪草较密、较厚,看不见虚土堆时,可在6~8月产卵盛期根据苗木有成行或成条枯萎或枯死的症状,向根下挖掘可找到隧道,然后跟踪挖窝灭卵。

3、诱杀防治? 利用蝼蛄趋光性强的习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4、药剂防治 ①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浸泡煮成半熟且晾干后的谷子,再风干到不黏结时,每667m2苗圃撒1.5~2.5kg,在无风或闷热的傍晚施效果更好。但拌药量不可过大,以免异味引起拒食。②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效果良好。灌根前需在苗木边挖沟,使药剂更容易下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