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是极具观赏价值的风景林,是东北营造防护林和用材林的先锋树种。也可作庭荫树、行道树,近年来,其作为绿化树种出现在了城市街道。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珍贵经济树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小兴安岭到长白山,国外少数分布在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地区。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生物学特征
红松属于松科,常绿针叶乔木。大树树干上部常分杈,幼树树皮近平滑,皮灰褐色。枝近平展,圆锥形树冠,针叶5针一束,粗硬,长6-12cm,圆锥状卵形球果,6月花期,翌年9-10月球果成熟。红松呈弱阳性,喜酸性土及冷凉湿润气候。喜光性强,随着树龄增长对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喜欢在土壤PH值5.5—6.5,山坡地带生长。浅根性,常生长在排水良好、湿润的山坡上、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旺盛。根系长水平伸展,深度不超过80cm,故易受风倒;较耐寒、最北可分布到北纬52°,大多数与针、阔叶混交,寿命长。
繁殖
红松的繁殖方法有播种繁殖、嫁接繁殖和扦插繁殖。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主要有圃地选择、催芽和播种三步骤。
圃地选择:苗圃应选择地土壤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沙质壤土上。苗圃秋翻深度18-24厘米,春翻深度10-15厘米。春翻同时用1-3%硫酸亚铁溶液每平方米2.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可根据苗圃地的自身情况,适当施有机质肥和厩肥、草炭、土粪、绿肥等为最佳。
科学催芽:红松种壳坚厚,不易透水透气,且含有发芽抑制剂以胚发芽较困难,所以在播种前必须进行催芽。用当年新采的红松种子进行变温催芽处理。用这种方法处理后的红松种子,播种后3-5天即可出土,7天左右全部出齐,每年的出苗率均达90%以上。方法是:一、在种子处理室内铺设地板,地板离地面30厘米高,做好保温工作;二、准备充足的河砂,河砂的体积为处理种子体积的2倍;三、准备好取暖设施;四、用甲醛对种子处理室进行醺蒸消毒,用0.5%的高锰酸钾对河砂进行消毒待用。当种子有30%以上裂嘴时,即为催芽良好,可用于播种。
适时播种: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当春季地下5厘米处温度达到8℃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每亩200-250公斤。播种前苗床浇透水,保持苗床湿润,细致整平床面,用播种机或播种滚筒播种上,然后加以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再覆以种粒两倍厚的腐殖土或锯末,再镇压一次。如覆锯末时,必须浇透水。
嫁接繁殖 红松嫁接砧木可选择樟子松、红松,樟子松砧木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生长速度快,嫁接后亲和力强;红松砧木为本砧嫁接不出现任何排斥现象。嫁接繁殖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时解绑塑料条。接穗与砧木嫁接部位是用塑料条缠绑的,成活后,适时解绑,有利于嫁接苗生长。采用苗圃地嫁接的,在嫁接的当年,以不解开塑料条为宜,翌年上山定植后再进行解绑;采用现地嫁接的,最好在嫁接后的第二年5月份解条为宜,而对当年嫁接切口完全愈合且接穗生长良好的,也可以在7月份解绑。一般嫁接当年多数切口愈合不牢固,易遭人畜或自然灾害危害,致使接穗折断,劈裂,降低成活率,故合适的时机解绑,有利于嫁接苗的成活和生长。
2、合理修剪。掌握正确的修剪方法,对嫁接苗的成活和生长有很大影响。嫁接苗栽植后需要连续5-7年的树势管理,即在每年的2-3月份对树体进行一次全面修剪整形,剪去影响接穗生长的砧木侧枝顶端,以确保接穗生长始终处于主枝地位。在定植后的几年内,接穗高生长量小于砧木侧枝生长量,接穗的主枝地位易被砧木侧枝所取代。所以,在修剪过程中,前几年只剪去砧木侧枝主梢,控制其高生长,保留其它营养枝。随着接穗主体地位的确定,并形成新的多层营养枝时,再逐渐剪去砧木侧枝。当嫁接苗接穗形成完整的一株幼树时,树体修剪工作结束。
扦插繁殖
1、插前准备:采集的插穗距离远近直接影响插穗水分状态,因此营建采穗圃时应建在离扦插床较近的地方。插穗采集离插床距离远时,应注意运输过程中插穗的保存。红松插穗采用木箱子。麻袋作包装。具体做法是一层湿沙子一层插穗,运输时间中途应适量落水,这样可以保持插穗正常状态。
2、选择适宜的采穗季节:不同类型插穗进行扦穗应选择适宜的采穗,实践证明,春插时采穗期为休眠期,嫩枝扦插应注意成熟度,红松新叶长到8-12cm,韧皮部与木质部能分离出,是红松插穗可采的时期,时间大约是7月中上旬。
插穗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抗旱能力和成活,可在采穗圃采集采穗时应提前1个月施浓度为1:200倍磷酸二氢钾,并以树叶表面被液膜充分覆盖为主。培育健壮插穗的第二种措施是采穗前3个月,在插穗基部进行环割,形成愈伤组织,再将插穗进行扦插,这样的插穗可直接从插壤中吸收水分,很短时间内即能适应插床的环境,生根率可提高10%-30%。将采集的插穗处理后立即用水浸泡保存健壮插穗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苗期管理
红松的出苗期约需20至30天,当气温高于16摄氏度时,发芽最旺盛,应注意喷水防旱,并注意鸟类啄食危害。幼苗期根生长较快,主根可达10厘米长,约占全年生长量的40%,且能生长4至5条侧根。而苗高生长量很小。所以苗木抵抗力很差,应注意浇水降温,防止日灼,并及时追肥和松土除草。自红松幼苗形成顶芽时起,至生长速度下降为止,约持续2个月。叶量增大,苗茎加粗,主根伸长,侧根大量生长,并出现两次侧根。苗木需肥量增加,应及时追肥。并加强中耕松土和除草等管理。当年生红松苗弱小,一般不能出圃造林(常用2至3年生苗造林),所以苗木越冬保护极为重要。红松更能耐寒,但怕干旱,特别是早春苗木地上都已萌动,但土壤尚未解冻,不能及时供应水分而造成生理干旱。因此,常用覆土埋苗法保护苗木。其方法是:先将步道土壤打碎埋没苗茎,再将苗木倾向一侧用土压倒,厚约10厘米,以不见苗叶为度,并注意不能透风。待来春土壤解冻深度达10厘米以上时再撤土。也有应用增温剂喷洒叶面,控制叶面蒸腾,防止苗木干枯,效果很好。
病虫害防治
常危害红松的害虫有大袋蛾、金龟子、红蜘蛛等。大袋蛾的幼虫蚕食叶片,7-9月危害最严重,可用90%的敌百虫0.1%溶液喷杀。亦可在冬季或早春人工剪摘虫囊。如有金龟子危害,可用辛硫磷喷雾防治,并在傍晚或凌晨进行。如有红蜘蛛危害,可用敌敌畏1200-1500倍液进行喷杀,也可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杀。嫁接的红松幼树还易受到红松球蚜的危害,危害的部位主要是树干,黑色的红松球蚜密集叮在树干上,吸食树液,使树干生长受到影响。防治方法:20%~25%吡虫啉1250倍喷雾。
红松常见的病害是斑点病,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对斑点病的防治可用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
红松还有可能发生鼠害,红松大苗营造的母树林在春秋季节极易发生鼠害,可在每年4月上旬和10月下旬施入鼠药进行防治。
由于红松树种分布区的长期过量采伐,作为顶级群落的红松林已被存坏殆尽,原始的大片红松林已经破碎不堪,剩余的红松林面积小的可怜。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如建立保护区、采取合理的择伐强度、加强栽培繁殖力度等来保护培育红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