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启示
2017/8/17 16:30:26
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世界上最奢华的七星级酒店、世界上最大的商场,30年的时间,迪拜从一个在世界地图上难觅踪迹的弹丸之地,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最奢华的旅游天堂。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神话,而我们虽未亲眼目睹神话的诞生,但却见证了神话的破灭。迪拜当局近日宣布,受巨额债务困扰,迪拜世界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偿还。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房地产行业毫无疑问地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甚至已经有些过分依赖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上海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900亿元,而期间上海土地出让金收入则超过了650亿元,占到了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根据最新数据,今年前11个月,上海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达到了821亿元。此次迪拜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以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敲响了警钟。
首先,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单纯依靠卖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能持久的。虽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未来城市面积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政府也的确可以依靠加大土地供应在短期内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但可供出售的土地面积总是有限的,当土地资源枯竭之后,政府或将面临经济发展进入瓶颈之后的财政危机。而如果往更坏的方面思考的话,不排除某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而打耕地红线的主意,这甚至将威胁到中国的国计民生。
其次,这种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本是逐利的,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回报率畸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改行去做投资客。而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迪拜神话的轰然倒塌已经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于政府来说,不应该被土地出让金的利益所蒙蔽,应该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的培养,摆脱房地产行业对地方政府的束缚。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更应该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预留更多的土地来发展商业和服务业,这样才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计。
最后,目前的高房价可以说已经超过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上限,行业泡沫化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在当前国民经济增长依旧倚重房地产行业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放任房地产行业出现大幅波动,这意味着高房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并且继续透支着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投资和投机的资金尚可以保持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正贡献,但房地产行业不可能始终处于景气周期,政策的扶持也只能尽可能地减小波动,而不可能扭转趋势,一旦房地产行业陷入景气低谷,单靠已被过分透支的消费能力何以能够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或将不得不承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那山呼海啸般的冲击。
当然,我国对金融体系和房地产行业的监管是谨慎而严格的,我国对本币汇率、国际热钱和通胀预期也拥有着相当的管理能力,这些都为我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相对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存在着泡沫化的风险,因此如何通过结构性的调整来化解风险,防止迪拜危机在我国重演,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应该成为政府有关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