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工程,假山施工技艺,步骤,方法

2017/8/17 16:40:49

假山施工中具有特色施工技艺的主要是用石、用“刹”、构洞、留隙等。
(1) 用石巧妙的运用获得的山石材料是考验假山施工主持人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掌握用石,是学习假山施工的基础。传统口诀中有关“相石定位”的口诀既是对用石的经验总结,又是指导实践的诀窍。
假山师傅中所流传的“字诀”很多,如北京的“山子张”张蔚庭老先生曾经总结过“十字诀”,即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此外,还有挑、飘、戗等。江南一带则流传九个字,即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两相比较,有些是共有的字,有些即使称呼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个内容。由此可见我国南北的匠师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大致是从江南流传到北方,并且互有交流。
①安:是安置山石的总称。放置一块山石叫做“安”一块山石。特别强调这块山石放下去要安稳。其中又分单安、双安和三安。双安指在两块不相连的山石上面安一块山石。下断上连,构成洞、岫等变化。三安则是于三石上安一石,使之形成一体。安石又强调要“巧安”,即本来这些山石并不具备特殊的形体变化,而经过安石以后可以巧妙地组成富于石形变化的组合体,即《园冶》所谓“玲珑安巧”的含义。苏州某些假山师傅对“三安”有另一种解释,把三安当做布局、取势和构图的要领。说三安是把山的组合划分为主、次、配三个部分,每座山及其局部亦可依次三分,一直可以分割到单块的石头。认为这样即可着眼于远观的总体效果,又注意到每个局部的近看效果,使之具有典型的自然变化。
②连:山石之间水平向衔接称为“连”.“连”切忌石与石平直相连,应因石变化,按石的形态、方向、棱角、轮廓自然相连,符合叠石纹理、结构、层次的规律,达到连接自然、错落有致的效果。大块面相连可密缝合成一体,层次交叉落差之间可用隐连、跨连,组石之间可取疏连,山脉与主峰称为续连。
③接:山石之间竖向衔接称为“接”.“接”既要善于利用天然山石的茬口,又要善于补救茬口不够吻合的所在。最好是上下茬口互咬,同时不因
相接而破坏了石的美感。一般情况下是竖纹和竖纹相接,横纹和横纹相接。“接”石操作要点是对接牢固,纹理勾通,宛如一石。
④斗:置石成向上拱状,两端架于二石之间,腾空而起,宛如自然岩石之环洞或下层崩落形成的孑L洞。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第一迸庭院东部偏北的石山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模拟自然的结体关系,一条山石磴道从架空的谷间穿过,为游览增添了不少险峻的气氛。
⑤挎:如山石某一侧面过于平滞,可以旁挎一石以全其美,称为“挎”.挎石可利用茬口咬压或上层镇压来稳定,必要时加钢丝绕定。钢丝要藏在石的凹纹中或用其他方法加以掩饰。
⑥拼:在比较大的空间里,因石材太小,单独安置会感到零碎时,可以将数块以至数十块山石拼成一整块山石的形象,这种做法称为“拼”.例如在缺少完整石材的地方需要特置峰石,也可以采用拼峰的办法。如南京莫愁湖庭院中有两处拼峰特置,上大下小,有飞舞势,俨然一块完整的峰石,但实际上是数十块零碎的山石拼掇成的。这个“拼”字也包括了其他类型的结体,但可以总称为“拼”.
⑦悬:是叠仿自然溶洞的假山洞,在发拱结顶收头时常用的做法。“悬”石一般应选上端大、下端小,形似钟乳状的长条石,置于拱形收顶的中间,以竖向自上而下插入,两侧用石块夹垫稳定,下端悬空。悬石一般置于洞顶的中部,或靠近内壁的顶部,不可悬挂在洞口,以显山洞幽深。南京瞻园南山的临水倒挂悬石,则是在山体内部采用数块条石插入内壁,在每块条石的外端置放纹理色泽相同的造型石,在底块条石上钩挂钟乳石造型的山石,通过细致的镶石勾缝使之连成一体,虽以小做大,却观之有吨石倒挂的险奇,是人工叠山十分成功的做法。
⑧剑:以竖长形象取胜的山石直立如剑的做法,峭拔挺立,有刺破青天之势,多用于各种石笋或其他竖长的山石。北京西郊所产的青云片亦可剑立,现存海淀礼王府中之庭园以青石为剑,很富有独特的性格。立“剑”可以造成雄伟昂然的景象,也可以做成小巧秀丽的景象,因境出景,因石制宜。作为特置的剑石,其地下部分必须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稳定。一般石笋或立剑都宜自成独立的画面,不宜混杂于他种山石之中,否则很不自然。就造型而言,立剑要避免“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假山师傅立剑最忌“山、川、小”,即石形像这几个字那样对称排列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⑨卡:下层由两块山石对峙形成上大下小的楔口,再于楔口中插入上大下小的山石,这样便正好卡于楔口中而自稳。在大型假山中,两悬臂之间卡置较大的自然造型石,类似泰山仙人石、仙人桥,具有独到的效果与视觉吸引力,但必须作十分保险的固定处理,以防因年久风化而坠落伤人。
⑩垂:从一块山石顶面偏侧部位的企口处,用另一山石倒垂下来的做法称“垂”.“垂石一般体量不大,仅作为一些特殊部位,如山峰外曲线的补形、洞口置石、臂山作悬垂,用垂石造成构图上的不平衡中的均衡感,给人以惊险的视觉冲击。垂石的置放要特别注意先稳固与之紧连的石块,垂石的重量不大于该连石,必须在水泥砂浆的胶结达到终凝后方可以拆支撑。
⑩+① 挑:又称”出挑“.即上石藉下石支承而挑伸于下石之外侧,并用数倍重力镇压于石山内侧的做法。假山中之环、岫、洞、飞梁,特别是悬
崖都基于这种结体的形式。《园冶》所谓:”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斯理法古来罕者,如悬一石,亦悬一石,再之不能也。予以平衡法,将前悬分散后坚,仍以长条堑里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即叙述了”挑“的要领。挑有单挑和重挑之分。如果挑头轮廓线太单调,可以在上面接一块石头来弥补,这块石头称为”飘“.挑石每层约出挑相当于山石本身重量1/3的长度,从现存园林作品中来看,出挑最多的约有2m多。”挑“的要点是求浑厚而忌单薄,要挑出一个面来才显得自然,因此要避免成直线地向一个方向挑。再就是巧安后坚的山石,使观者但见”前悬“而不一定观察到后坚用石。在平衡重量时应把前悬山石上面站人的荷重也估计进去,使之”其状可骇“而又”万无一失“.
⑩+②:即用山石支撑洞顶或支撑相当于梁的结构,其作用与柱子相似。往往把单个山石相接或相叠形成一个柱形的构件,并与洞壁或另外的柱形构件一起形成孔、洞等景观。撑的巧妙运用不仅能解决”支持“这一结构问题,而且可以组成景观或洞内采光。撑,必须正确选择着力点,撑后的结构要与原先的景观融为一体。
应当着重指出,以上这些结体的方式都是从自然山石景观中归纳出来的,例如苏州天平山”万笏朝天“的景观就是”剑“所宗之本,云南石林之”千钧一发“就是”卡“的自然景观,苏州大石山的”仙桥“就是”撑“的自然风貌等。因此,不应把这些字诀当做僵死的教条或公式,否则便会给人矫揉造作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