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城市景观的水景设计语言

2017/9/5 12:44:25

浅谈现代城市景观的水景设计语言

 【摘 要】水景在城市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和现代市民的心理需要,以水的本质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进行别具特色的水景设计。

  【关键词】水景;现代景观;地域文化;心理;创新

  1 地域文化对城市水景的理性需求

  从古至今景观园林所钟爱的设计元素,水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必要条件存在于设计中,或者设计者自然而然的会加入水,对水的处理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设计的优劣。在古代的园林建造中,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宅院,水的设计所传达的决大多数都是执政者或达官贵人的喜好与品位,景观园林设计为少数人服务中。

  然后而在现代社会,对美好景观的追求已深入到每一个城市人的思想与生活中,应运而生的就是城市广场公园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载体,城市广场和公园综合着多种功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提供给普通一种相对放缓的城市节奏感,调和着人们日渐疲劳的各种感官。

  由此设计者就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合理流畅的把慢节奏插入到硬邦邦的水泥方砖中。将水景与植物巧妙的融合在这种矛盾之中,让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形成对立而统一的联系。

  1.1 有水文化

  对于许多城市,水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天然的湖泊,不息的江河,连绵的雨季,人们对水有时会失去了必要的神秘感。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多的挖掘当地的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利用现代的装饰与施工手法,给予水景不同的深度内涵,改变日久积累在人们思想中的水的常态。把这种“不在意”发挥到极至,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呼唤人们内心深处对水的渴求与期待。给予水景设计一定的生命价值,激发人们潜在的共鸣。

  在我国近代设计中有许多实例。因水治堰,因堰兴城,都江堰被称为“天府之源”。而土人所设计的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设计的主要特色,在施工中间,还大量使用当地原生材料来诠释这一特色,使整个广场表现出质朴凝重、淳厚亲和的整体风格。然而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那里的人们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根深蒂固。设计通过人们的逆反心理,利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水的自然属性,既满足了当地人对水的追求,又很好的诠释了水对于当地人的意义。广场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1.2 无水文化

  多元化在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城市的建造不必再依靠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就产生了人们认识的断层。如现在的古都西安,所谓“八水绕长安”,已经是不可回首的文字。在我们的家园附近已经很难找到大量的自然水景,造成了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缺失,因此激发了人们心理和思想上对水的强烈渴望,所以我在设计中巧妙的运用水景来补充人们这种心理需求,以呼唤人们内心的共鸣。

  对于无水文化的城市,它必然有着身后的人文历史或独特魅力。因此水景在整个设计中也许只是一个调和景观,有着润滑剂般的作用;或者作为景观的主体,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水景不能孤立的存在于设计中,它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一种满足市民心理需求的外在形式,将其与一定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使设计不再是单薄的线条,充分运用水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设计特点,顺理成章的赋予设计有血有肉的灵魂。

  作为西安最大的城市广场,大雁塔北广场很好的树立了在市民心中的地位。而人们谈论它最先想到的就是11米高的音乐喷泉。这样规模的水景依附在大慈恩寺的脚下,弹奏着唐风的旋律,饱满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设计使干枯单调的喷泉不再孤立,给予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为西安市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1.3 应用

  而我们的飞机文化主题公园就身处陕西阎良这个大的无水文化的背景下,到处充斥着飞机文化的余韵。然而当地人们对于飞机只限于“知道有,有看过”,但从没有真正接触过。由此我们找到了设计的切人点。而景观中水景的加入,我们经过调研分析,首先利用人们对水的渴求,其次利用人们对飞机的好奇,由这两点将水景定位在主体景观的周围,衬托飞机文化,拉近人们对景观的距离。

  水作为一个循环的系统在整个广场中流动,利用点线的关系,形成前后左右的景观呼应,由动到静再到动的节奏跳动在整个设计中。使这个本就临水的广场衍生出几点不同,由小聚大的将设计的用心放大在观者眼中。利用水自身性质的对比,结合不同材料与水的对比,充分挖掘二次设计的潜力。将水的简单线条与复杂曲线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利用水的一般属性展现不一般的景观效果。

  2 城市居民对周围水景的感性认知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更多的注重对人的关怀。而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恰恰是我们每一个人潜在的人格需求。进入新时代,这种需求被放大,冲击着设计的各个领域。

  人们已经不再追求曲院通幽的苏州园林,匠心独韵的皇家别宫,这些是我们灿烂的历史,但它也仅仅是历史,它在为世人赞叹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应有时代感,是我们借鉴学习的实物范本。现代社会呼唤一种真正意义上为大多数普通人所想的景观设计。

  由此,水作为一种最接近人类本质的存在而大量的运用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不再只是追求视觉,他们强烈的盼望一种肢体上的接触,一种真实的存在感,以次满足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设计者也从这里切人设计对人的关怀,自然而迫切。

  2.1 距离

  从某中意义上讲,水是自然界中与人类最亲密的物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媒介,它无时无刻不跟随着我们的身体。这是做为生存的必需品,一种理性的需求。而从精神的角度,人们开始追求水不一般的功能。水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感性上的要求。

  但社会制度的制约,使这种全人类的财富只为几个人所拥有。而现代城市广场和公园与古典园林的一个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它是属于城市和大众的。人们只需小动脚踝,就能触碰到景观。

  因此设计者顺应着大众的要求,利用最快的途径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现代水景的设计。设计利用人们喜爱接触水的本能,呼唤景观关怀人的回应。借由水与人的零距离,将人对景观的未知最快捷的减弱,提升观者的兴趣。人们对水的这种亲密感,迫使设计打破陈规,将水作为一种媒介,饱满着整个设计,创造更有时代感的水景形式。

  2.2 形式

  由于水强烈的可塑性,方便了现代艺术顺利的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与水体景观的结合,开阔了设计的领域,满足了现代人对水景的深入要求。

  2.3 创造

  现代人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设计的要求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即使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凭借自身的阅历,也能对景观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这就要求设计者不断的寻找新的灵感,调和人们日益增长的视觉疲劳。利用不同一般的感官,体现设计自身的特点。而这种创造不是极端的否定,它是一种完善的过程。

  3 部分人的认识误区

  对水的利用与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话题。但无论怎么介入,遵循水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规律。设计不能漫无目的的追求创新,走向极端。

  3.1 根据重力原理,多做下水。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3.2 若无自然水体,应避免人工大水量的造景。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利用点到线到面的规律掌握水景设计,增强景观的亲近感。

  3.3 采用小尺度的手法,形成虚水景。减少盲目的投资。利用植物、铺装等元素,形成喷灌,地面喷雾等二次设计。

  参考文献

  [1]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3:26—28

  [2](美)玛丽?帕多瓦著,刘君译.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C].中国园林,2004,(7:)33—36

  [3]刘向军.城市园林的生存艺术[C].新京报,2006.11.23

  [4]俞孔坚.走向新景观[C].建筑学报,2006,(5):73

  [5]李先军.浅析现代水景设计[C].建筑时报,景观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