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苗交会———为什么选武汉?为什么推平台?为什么谈树种?

2018/11/20 7:56:54

11月10日,第十五届中国苗木交易会在武汉开幕:共有300余家企业参展,展位突破480个,44家各地园林花木行业协会代表及多家大型园林企业代表观展。 漂亮的数据没法说明一切,本次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行业价值,结合武汉建设大背景,苗交会探讨了行业协会与乡土品种,从市场角度去剖析会议的背后逻辑,透露出的是行业进化中的抱团与分工。 一、选武汉:中心点的信息流辐射
六七年前,湖北王女士在山西做煤矿生意失败,贷款500万元,心灰意冷的她回到家乡做园林工程,如今公司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华中崛起让湖北起势,有效拉动基建,特别是交通及公园建设,造福一方园林产业。 武汉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站副站长余钢公布了武汉数据:仅在2017年,武汉全市新改扩建公园广场17座、街心公园46处,建设林荫道140条、绿道332公里,建设绿地860万平方米,新增造林4.53万亩。 从金额上计算,武汉市在2017年在绿化投入达91.98亿元,其中花木原材料约占投资总额约计36.79亿元,在2018年的计划中,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17.78亿元及47.11亿元。 强需求之下,苗木市场也不弱,据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种苗分会秘书长张志敏统计,湖北苗木产区主要分鄂南、鄂中及鄂北三地,武汉位于鄂南地区。2017年,全省花木生产面积超过10万公顷,其中观赏苗木占比6.51公顷,同比2016年上升24%。 当地苗木增量不仅体现在种植,更体现在交易流通。这两年,武汉花卉博览园的苗木交易逐渐起势,给中部苗木流通出力。花木市场的流通效应加速了产业集群带的形成,有四川参会者发现:花博园所处的江夏区,居然还有地租五六百元一亩的基地。 显然,产业集群带的生产成本边际效应,在武汉地区尚不明显,仍有交易中心化聚拢的趋势。不过武汉地区很大,林林总总加起来已逼近3万公顷,排全省第二位。后续更多需考虑市场消化问题。 消化靠两方面:一是市场体量,二是流通能力。市场体量能有多大?余钢结合各类项目做了武汉的预测,表示花木采购体量将达100亿元;流通能力如何加强?业内主流趋势是依托平台,武汉也是。 9日下午的中部(武汉)园林苗木行业产设用发展论坛环节,两家花木交易平台做了展示,分别是花木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武汉花卉博览园旗下的华字号中部花卉苗木电子拍卖中心,两家平台分别与当地6家园林企业签约,对方多家具有国资背景。 大园林企业与平台签约释放出一个信号:今后武汉地区的苗木交易,将推行第三方平台化,市场信息流量将越来越透明与直观。此信号无疑会逐步扩大到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武汉可作为起点。

武汉四环线生态带

二、推平台:解决多对多的服务标准化 透明对于园林行业是可爱又可怕的。努力规避寻租后的园林市场,总体利润将被拆解,产业链中的利润将重新分配。产设用论坛圆桌讨论时就能看出: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可狮子从来不在意绵羊的感受,园林市场分工趋势明朗,一口吃下一个胖子的好日子难回头,利润被瓜分成为必然。会上种种迹象表明,在湖北地区的项目运作中,施工企业入库大型集团的情况普遍,而大型集团中,除了国资绿化企业,市政企业也不少见。 分层式的合作,让行业形成了多对多的合作构架,平台作为连接点的身份应运而生,平台最头疼的是立规矩,用行话讲叫做标准化。 华字号董事长赵国庆正在猛攻这个点,他首先发力的是鲜切花交易,这是花木领域电商交易比较成熟的板块,可以直接连线欧洲标准。苗木领域的探索正在进行,从赵国庆的思路中管中窥豹:从地标到行标,从项目使用倒逼回生产,从线下传到线上。 不过很明显,标准化建立仅靠交易平台不大现实。在交易平台与苗企之间一直存在一种介质,就是行业协会或商会等行业组织,行业组织也具有平台性质,他们也在不断推行标准化,同样为了做好桥梁作用。 本次苗交会广邀了44家全国各地的园林花木行业组织,他们普遍代表区域产业发声,其中不少提到了建立标准,特别是苗木生产类行业协会,为的是抱团对接上游、规避同质风险。 但是这种标准化有时候也会出现错位,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就整合过不少苗木企业———因为找不到想要的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造供应链。公司董事长陈胜洪在会上对各大苗企与苗协说,有时候,缺胳膊少腿的树才是他们的菜。 陈胜洪的话不无道理,无论是追逐流量的交易平台,还是侧重社会效益的组织平台,必须有市场化支撑合理利润,而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企业应该做到多少的量?做到合适的量的成本是多少,能否让需求方有消费冲动?都需要去思考。 生产与需方在市场判断上会出现判断的失真。回过头一看,对于建立标准的平台而言,似乎服务标准化建立的意义大于产品标准化。而服务标准化其中也含了错位生产,是一种更贴近市场的规矩。 三、谈树种:从苗木到商品的意识突破
市场大背景下,苗木产品就要考虑到需求方向、需求数量、交易方式等,需要具有商品性质。来自台湾的国际商业兰花生产协会秘书长陈加忠喟叹,一些从业者对苗木缺乏商品意识。 本次苗交会举行了中国(中部)新优乡土树种发展与应用座谈会,讨论的是优质、上量的乡土树种的商品化之路。从中不难发现,对于许多苗木种植企业而言,市场操作的盲点太多,譬如大会上提到的账期与资产化;而对于许多生产企业而言,他们对于植物的认识也未通透,譬如布满展场的千日红园艺三角梅有多少种颜色。 而在盲点未扫除前,双方都不知不觉错过了市场的机会。会议期间的一次闲聊,华中农大一位资深植物专家很气愤:国内那么多好的原生植物为什么不大力推广?他鼓励上海上房园艺负责人黄建荣与湖北万千花境负责人施子萌一起去做这件事。 还有一件更尴尬的事。一位国际友人给北京棕科植物新品种权管理公司负责人骆会欣展现了一张植物照片,说这是欧洲的植物,问能否在中国做新品种认证。而骆会欣一眼看出,这种植物原产我国新疆。原产国内的植物在国外发扬光大再回娘家申请新品种,让她哭笑不得。 规模上量的苗木产品,尚未能有效扩大流通量,更何况埋没山林的奇珍异草?好的现象是,许多从业者都发现,这几年爆炒洋品种的热潮消退不少,一些被埋没的好品种开始露头,尤其是园艺品种的C位出道,如巨紫荆、花木蓝、大别山冬青、红花玉兰等。 好品种被重视对于生产者是喜事,更让品种繁育人有了盼头,成果转化的悲剧在品种繁育人身上经常出现,本次大会关注树种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减少这种悲剧。 而湖北位于中部位置,国内不少树种可在此驯化,在过去很多年,这里苗木中转属性大于品种开发属性,所以有许多人关注湖北,关注武汉,想在这产出、推出特色产品。 在会间,记者听到一个声音:在湖北,园艺要崛起。

千日红园艺的三角梅

陈胜洪(左一)在产设用论坛上发言

湖北万千花境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