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第四届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侧记

2018/12/24 19:26:31

12月1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邀请了20余名在城市规划、风景规划和遗产保护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为150余名参会人员带来14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论坛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多规合一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大背景下,城乡规划发展与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相关议题。 重建人工与自然系统的正常交流
北京的胡同、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代人又能给子孙留下什么?面对千年之城的宏伟目标,该如何破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借王树声所著的《人居环境史》丛书强调了对人设天成概念的理解。他指出,书中收集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几千幅地图,令人震撼的并非城的形态,而是城与自然界始终不变的关系处理。 论造园,中国不缺精细化,不缺工匠精神,不缺一砖一瓦的精雕细琢。但是,在传承‘以顺天应人来营城谋国’方面,却越来越弱。然而,这方面遗产的非物质形态对当代人弥足珍贵。尹稚补充道,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古人很早就已将人工环境与大尺度的自然环境放在一起加以谋划。 之所以产生城市病,是因为城市正在被各种工程设施打造成一个与自然界缺乏正常交换的封闭系统。近两年不断被强调的区域协同正是基于对该问题的反思,试图通过更大尺度的人工关联性来消耗掉封闭系统产生的负面外部效应。 但是,人们还没完全意识到,我们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村系统为何能实现有序?尹稚认为,原因在于农村的能量获取模式及释放模式实现了与自然的无缝对接。这与城市全然不同。城市隔绝了与原有自然本底之间绝大部分的交互与交流。其原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也就是说,城市必须与其所依托的自然本底重回一种能量交换、物质循环的正常的交流状态,由此才能避免运作机制出现无序化,最终形成真正的千年之城。 以高质量环境建设促进经济转型
城市建好了就是一道风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的开场白颇具深意。 他认为,经过40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已完成人口集聚、空间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上半场的任务,进入转型提质的下半场。经济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化成为影响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线索,核心是发展方式的转型。 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新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王凯看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市发展重在补短板。具体而言,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重视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营造宜居的生活场景是高品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为何要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王凯指出,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可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可体现城市的开放性与宜居性,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生态产品,有助于实现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目标。 塑造高品质空间的技术体系有哪些?首先,加快制定促进城市繁荣活力的指标体系;其次,开展城市肌理的历史脉络与繁荣活力模式研究;第三,开展社区层面的生活圈共同缔造,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公众参与宜居品质评价;第五,开展全国层面的示范品质街区评优与整治工作。 环境品质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以高质量环境建设促进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北海道、博兹曼、长岛的经验告诉我们,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要以长远眼光谋当下行动。王凯表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健康、宜居、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城乡统筹下风景园林有大作为
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相互矛盾,定位错位误导园林绿化建设……在剖析中国城市绿色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后,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提出,公园城市是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他强调,公园城市建设是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公园城市首先是绿色的,也是孕育和服务创新的,同时更应是共享开放的。公园城市建设作为统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工作,将中央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变为城市建设的实践,以指导提升宜居品质,缓解城市病,推动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公,面向公众、公平共享。李雄表示,公园城市建设积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人人可享受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构筑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用公园体系这一最具吸引力的公共产品塑造人人向往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哈佛大学景观学系前系主任查尔斯沃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2015年9月8日卸任讲座中提到:景观设计师最初的工作并不是设计公园,不是为休闲场地或者公共花园进行设计,而是对整个北曼哈顿岛进行规划。景观设计师最初的职责是设计城市的形态,而不是那些剩余空间。 那么,城乡规划统筹下风景园林的职责是什么?在详述这一论题时,李雄借用我国著名风景园林学家王绍增教授对海绵城市建设意义的总结,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具体解释。 王绍增教授认为,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对抗极端降雨事件。因此,要么接受,要么变敌为友,适应自然的不确定性;又或者尽可能减少这样的极端洪水的损害,尤其是生命的损失。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这样的。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作为园林人,要以解决场地内部径流为目标,转换园林绿地传统排水组织方式,这是海绵型绿地设计的底线。李雄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