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被森林拥抱的城市

2018/3/13 11:11:51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建言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定位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初,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启动,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增森林绿地湿地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一张生态的城市蓝图初现。 从这座城市任何一处出发,500米内就有一片绿地生长在阳光下,无论在哪里,你都能够感觉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未来的北京。但是,如何实现建成一个森林拥抱的城市这一发展目标?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给出了明确解析。 北京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对于目前北京绿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张志翔提出以下六点。 一、生态系统整体性、连通性不足。中心城区与郊区、浅山区(山区)生态系统基本没有连通性,形成大量城市绿地孤岛。因栖息环境不够,北京城区公园鸟类种类缺乏,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应更加重视。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足。因人们对绿化的概念理解不足,山水林田湖草多样的生态系统不断被改造,甚至退化消失。城市发展没有给鸟类留够生存空间,华北平原的鸟类栖息地锐减。 三、林地绿地质量有待提升。由于初始造林密度偏大、林下植物匮乏,林地整体功能不佳。加之早期造林树种单一,乡土长寿树种选择应用方面需要加强。 四、注重景观美化,但多功能发挥考虑不足。林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不足,降低林地生物多样性;在规划中,植物配置的适合度、乔灌草结合等考虑不足,影响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和功能发挥。 五、土壤质量不高。融雪剂的使用和建筑垃圾倾倒等造成土壤板结、密实和污染等,给植物成活、生长造成困难;传统经营的修剪剩余物、枯枝落叶等还林率低,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加剧。 六、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形势急迫。据调查统计,目前北京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达48种,包括反枝苋、裂叶牵牛、园叶牵牛、牛筋草、豚草、三裂叶豚草等。 北京生态建设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张志翔给出针对性解决办法。 树立以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为主要目标的理念。多采用乡土树种、混交林种植、食源植物建设生态廊道,构筑适合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的环境;培育和利用林下野花野草,保护林地水土,发挥生态作用;开发乡土宿根地被,严控冷季型地被应用;重视农业野生种质资源和近缘种的挖掘保护;把生态系统效益和功能评价作为城市森林建设方案评审的前置条件;注重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优化人工林结构与功能,提高森林质量和服务功能,促进多重效益的良好发挥。 强化乡土树种选择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总体原则应遵循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十字方针。不同应用区域也要根据其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树种。 重视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保护应有的农田和荒野面积,加强水系的联通功能,保护和恢复湿地,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网络保护理念。 加强北京乡土植物收集、保存、繁育和应用。做好种质资源调查,筛选优良乡土树种,建立基因库、种子库和资源圃、采穗圃;建立长期固定的长寿乡土树种大树培育基地;依据北京山地和平原的差异,形成乡土树种收集、繁育、应用产业链,推行增彩延绿等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程;建立平原和中高山乡土植物收集、保存和繁育的高精尖种业产业基地;建议启动园林绿化乡土植物种业创新工程,以农业种业为重点。 全面提升林地绿地土壤质量。启动林地绿地沃土工程:施用菌根肥、蚯蚓肥、微生物肥、农家肥等生物肥;通过以上措施提升林地绿地土壤质量。 依托乡土特色资源植物,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如种植野生食用水果,推动农家乐和特色种植相结合;突破无性繁殖技术,发展温带兰产业。 开展宣传教育,重视不良物种的引入和使用。做好对过敏性植物、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的宣传,如海报、科普进学校、进社区、公众号等;加强检疫队伍的植物培训,严格控制恶性外来入侵植物进入;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要重视花粉过敏源控制。 张志翔强调,在保护自然方面,没有人可以做得比大自然更好。实现生态新城的发展目标,应树立以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为主要目标的理念,强化植物选择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