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试水生态经济型治沙

2018/3/27 16:30:28

四川省西北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沙化是川西北高原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着严重影响。近年来,川西北地区各级林业部门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创新生态经济型治沙新模式,尝试推进高原高寒地区治沙工程走向市场化、产业化。 探索生态经济型治沙 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沙化常被称为川西北沙化,高原高寒地区治沙资金投入大。2007年以来,国家、四川省在甘孜州累积投入防沙治沙资金5.26亿元,用于理塘等14个县(市)治理沙化土地。阿坝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省级财政林业防沙治沙项目、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等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开展治沙工程,申请各级财政投入资金逾2.42亿元。 甘孜、阿坝治沙多年,资金几乎全是各级财政埋单。然而,单一的投入渠道导致川西北治沙成果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川西北阿坝、甘孜两州集中分布着全省92.3%的沙化土地。目前,全省沙化土地治理率不到16%,按现阶段的工程治理速度,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面治理。 社会资本究竟如何参与川西北沙化治理?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鄢武先给出的答案是:生态经济型治沙。 鄢武先认为,披碱草、老芒麦、高山柳等植被对固沙确有好处,但却没有经济价值。这正是多年来治沙项目不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关键原因。只要能在沙化土地上产生经济价值,社会资本参与沙化治理是有投资动力的。 过去社会资本之所以没能参与川西北治沙,是因为市场主体和政府没有找到价值共同点。生态经济型治沙通过市场主体发展以‘固沙’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既实现资本逐利的目标,同时也实现政府治沙的生态目的。鄢武先举例说,红原县尝试在沙化土地上种沙棘,既能固沙,又能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的项目应该能激发起社会资本的投资兴趣,而炉霍县种俄色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3年,阿坝州红原县启动建设千亩产业化治沙试验示范基地,在流动沙地上主要种植狭叶红景天、沙棘等经济效益较好的固沙植物,试水以市场化方式治沙。我们将牧民纳入产业当中,统一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再按市场价统一回收,使牧民变为种植者,减少放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红原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工作人员喻安庆介绍,红原县采取企业牵头的合作体系,由林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负责解决沙地固化、育苗、种植、采收等技术难题,再将科研成果低价转让给企业,由企业带领牧民进行种植及管护。 加强科技攻关力量 高原高寒沙地自然环境恶劣,海拔高、温度低,灌草植被生长不易,治沙材料的选择、培育和应用面临很大的困难。正如川西北治沙人所说:生养一个娃易,在高原沙地上栽活一株树难。 加大科技攻关力量,筛选适合高原高寒沙地生长的植物,探索更有效的治沙模式是高原高寒地区有效开展治沙工程的基础。鄢武先说。四川省开展了川西北高原沙化土地治理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通过在不同沙化治理试点区和立地类型的植物种类适应性选择试验,筛选出重要治沙植物27种,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乡土植物资源,并编制了24个典型沙化治理模型。在高原高寒沙地治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后,四川省又实施了科技援青项目高寒典型沙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筛选高寒沙地适生优质牧草、中药材和灌木资源,在流动、半流动和固定沙区集成创新了草-药-灌生物+物理沙障维灌种草3种治沙模式,通过构建草(牧草)-药(大黄、红景天)-灌(沙棘)复合治沙模式,促进高寒典型地区畜牧、中藏药材和沙棘产业的发展。 川西北各县也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因地制宜探索更高效的治沙模式。 阿坝州若尔盖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育苗技术合作和联系,在高原建立起治沙材料繁育生产基地85亩,开展治沙材料品种选育试验近10种,年培育高山柳等各类优质治沙苗木220余万株。阿坝州红原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针对沙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裸露沙地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灌草间种防风林带+草障植物网格+灌草间种老芒麦草+黑麦草+披碱草混播全面封沙育草+适量补播等治理模式,以林草植被恢复、畜草基地建设、填沟还湿、鼠害防治、沙生植物基地建设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红原县还探索利用生物植被毯在重度沙化小班进行覆盖的新模式治理沙化土地,有效遏制沙化蔓延,增强土壤保湿保温能力,促使草种发芽生长。 牧民参与巩固治沙成果 沙化土地治理建设完成后,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此阶段的管护措施相当重要。治沙成果巩固不可忽视。鄢武先认为,应让牧民参与治沙及成果巩固工程中。 牧民如何更好地参与治沙?红原县近年来在治沙模式上进行的探索或可供借鉴。 过去治沙用柳条编成沙障,把沙地划分成一块块方形,当中种着可以防风固沙的高原红柳。这种传统的治沙方式基本能够把流沙固定下来,但在维护上却存在着一定缺陷。经过多年的人踩牛踏,很多沙障损坏。没了沙障,沙丘又可以继续‘流动’。喻安庆说,沙障修补、补种固沙植物都需要资金,地方政府难免捉襟见肘。 红原县试水市场化治沙模式,与四川中藏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引导农民在沙地种植药用植物,让治沙及其成果巩固工程走向产业化。红原县瓦切镇牧民仁泽尔佳流转250亩地给公司。公司每亩地一年付流转费15元,以后我们学会了技术,自家也可以种药材卖钱。仁泽尔佳说。 川西北地区其他县(市)也纷纷尝试引导当地牧民加入治沙队伍。若尔盖县把防沙治沙工程与助农增收相结合,通过劳务、育苗等方式积极组织当地农牧民参与治沙,当地群众年均增收过百万元。阿坝县治沙工程建设单位与沙化土地治理区所在村的当地牧民直接签订《管护合同》,并设专职管护人员。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