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球果小卷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8/4/9 20:20:32


寄主及危害特点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主要危害油松。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木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 mm,翅展12—13 mm。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单眼6对,其中靠近触角窝的3个单眼排列较紧密,成一直线。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腹部2—8节上各有两排小刺突,前排较粗壮稀疏,后排较小而密。9—10节各1排。臀棘6根,钩状。

生物学特性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针叶上越冬。卵期约9个月。越冬卵自然死亡率在30%以上。翌年5月初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爬至新梢,在叶芽或嫩叶基部钻蛀取食,并随时吐丝将咬断的针叶及粪便粘在一起,形成网状物,以保护自身。幼虫期约2个月。幼虫老熟后,向下爬至老叶上,将数根针叶缀在一起,居中化蛹。7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20天左右。7月下旬成虫始现,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蛹室留在卷叶的上端。羽化时间集中在早晨5—7时,此时羽化数占羽化数的80%以上。成虫寿命平均9天,最长18天。晴朗无风的傍晚,成虫最活跃。成虫趋光性强。每雌蛾产卵30粒左右。卵多产在主梢及侧梢中、上部的针叶正面近基部处。每根针叶上一般只产1粒,偶见多粒。

此虫主要发生于15—25年生人工油松林中。为害程度,一般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顶梢重于侧梢,树冠南侧重于北侧。

防治措施

1 加强抚育管理,10—12月份,在树蔸周围进行松土抚育。把越冬茧翻出地面冻死,或组织人员捡茧,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2 严禁带虫苗木输出,以免扩大蔓延为害。

3 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4 化学防治:在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健时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20%速灭杀酊2000-3000倍液或5%来福灵2000倍液喷雾,均可杀灭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