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园艺能否更“社会”些?

2018/5/18 15:03:58

编者按:2017年,本报刊出了《园艺奇葩说》第一季,一共三篇递进式文章,分别谈论了园林园艺打破边界的现象、园艺社会化教育市场的动向、园艺综合性平台+产业基金的构想。半年来,观赏园艺领域各大活动粉墨登场,市场热火烹油。基于这些,《园艺奇葩说》第二季将依然由表及里对行业变化进行思考,不过,上一季的变化是进化,这一季的变化是变革。 小猪佩奇身上纹,大家都是社会人。 最近,一句网络语把社会人和小猪佩奇推上了热搜。有人分析:社会人原意略带江湖气,但经过小猪佩奇萌化之后,社会人没了匪气,小猪佩奇也跳出了儿童圈,扩散到中青年范围。刚柔相抵的反差感愉悦了大众,所以走红。 类似的网红事件如今屡见不鲜,网络助攻能让很多事物霎时间成为爆品,塑造了一个个有意无意的营销案例,可惜这样的事却极少在园艺行业发生。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园艺领域与社会大众生活都存在割裂,掣肘了家庭园艺市场的成长。 园艺行业如何引流社会人,或者园艺人自身如何变革为社会人?值得思考。 1.传播
最直观的问题是传播。花粉传播靠载体,园艺信息传播靠什么? 媒体、社交网络、会展、教育等。挑大梁的是媒体。可惜,国内园艺行业错过了大众媒体的高光时代,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占据主流传播方式的那些年,园艺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却存在断层。而在发达国家,大众媒体与园艺行业亲密无间。 2017年,记者与花园集俱乐部团友参观英国切尔西花展期间, BBC知名记者SophieRaworth在园中录制节目,她所到之处门庭如市,很多人奋力挤进人堆才能远眺其轮廓。今年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庭院发展高峰论坛上,从一位海外设计师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当地开设有专门的园艺类电视节目,其效果类似于央视的家装节目《交换空间》。 在发达国家,大众媒体与园艺行业发展轨迹契合,双方相互吸引。而在国内同时期,大众媒体多关注刚需问题,园艺只是锦上添花的领域。而且,彼时园艺产品侧重拥抱集团消费的大腿,搭载大众媒体效果不强,双方卯不对榫。 虽然大众媒体风头大不如前,但其传播的广度依然存在,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园艺行业与大众媒体双方已经渐行渐远,难以合拍。借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会员陈傲霜的话说:园艺人搞不定大众媒体。补充一句:大众媒体也不清楚怎么与园艺人打交道。 在与大众媒体失之交臂时,新媒体的普及让园艺人找到了出口。在先期,微信公号、微博、今日头条的兴起让众多园艺内容制作者浮出水面,而仅仅是四五年光景,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已经被声像类媒介抢去了风头。
2.流量
传播变化的背后是流量转换。 前些年,园艺行业的流量多来自于业内,天花板低。新媒体时代把更多流量请了进来,大众市场很多时候更像视觉动物,流量在各大传播载体中跳转。受到技术与模式的催化,这几年新媒体领域快速迭代,流量还在扩容。 以短视频为例。最初,今日头条等一批视频推送平台以包装园艺大V的方式,形成了一对多的传播体态。近来,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强攻下,短视频的传播形成了多对多的传播形态———人人都是制作者,人人都是观众。 升级后的新传播方式加强了平台属性,降低了园艺人的准入门槛。最近,在朋友圈内经常会发现园艺人自嗨的短视频,社会化、生活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崭露头角,一股浓浓的爆品营销气息扑面而来。可与许多领域相比,园艺人的营销式包装依然拙劣,方向感与概念植入缺乏———我们以为的爆品新品种,社会人们却一脸懵,双方尬聊。 去年,一位金融人士对某园艺企业垂来青眼。可考察后有些困惑:靠新品种、情怀在资本市场很难讲好故事,而激起消费者购买欲的吸睛产品才是重点,园艺的专业性是里子,但不能把里子当面子。 其中透露出一个事实:在大众流量转换过程中,园艺行业是缓慢、被动甚至渺小的。流量的快速转换大多是受到传播载体和方式的拉动,园艺产品自身作用甚微。所以在探寻如何靠园艺行业引流时,在园艺上下工夫,显然没有在流量上下工夫收益大,可这正是园艺人的短板。 一位园艺视频制作者简述了流量的转换逻辑:可以将流量看作大众在传播载体上所消耗的时间。假设大众时间是一个恒定值,那么,谁能获取更多的用户时间,就能获得更大流量,扩大想象空间。 无论传播基于何种载体,获取用户更多的时间,不仅是霸占用户的其他时间,更能帮用户省时间———同等信息,减少时间;同等时间,增加信息。除了技术革新之外,模式革新也在加剧,以此催生了一种趋势。当下,传播、社交、交易三者交叉渗透,传播搭载了社交,社交起始于传播,交易多依附于其他二者,流量在三者之间转换、转化。 三者捆绑的现象在园艺内也有发生。如花园集俱乐部、沪花使者、花也、二木、塔莎的花园、爱种花的王大爷、海蒂的花园、大连英歌植物园老孙头……大家路数虽然不一样,但均兼有传播、社交、交易多重属性,都在试图聚集更多有效流量,最终形成圈层文化。
3.文化 从务虚角度看,根植园艺文化是社会流量价值转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最牢靠的部分,所以众平台都在试图打破僵局。 可现实泼了冷水。文化的养成非一日之功,短时间内很难有直接收益出现,做大事前必须先填饱肚子,行业平台现在考虑的还是生存问题。而相对于业外流量而言,业内的流量变现显然更简单。因此导致圈子还是固化在业内。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园艺行业在根植文化上并非无路可走。有一个突破口或许在于人,确切地说,应是行业角色,这一角色有人称为园艺师。 今年5月,花园集俱乐部组织了墨尔本花展游学行,其中一站是墨尔本植物园。园中有一项目,一位园艺专业知识过硬的澳洲原驻民,绘声绘色地给团友们上了一堂园艺课。这堂课将当地人文历史与园艺知识相互融合,具有仪式感的传统活动,结合了植物的特殊用途,把园艺知识包装得立体传神。整个内容与流程专业而不晦涩,庄重而不严肃。 需要明确是,类似的园艺师不仅是纯粹的园艺技术人员,他们具备园艺专业知识,更具有社会化教育及信息传播功力,且后者强于前者。 在国内,类似技能多出现在自然教育领域,或某企业技术员的附属功能,而国内院校的职业教育对这一块尚为空白。不过,国内已有人察觉驯化园艺师的市场价值所在,正在布局园艺师培训业务。 这里做一番推测:园艺师可以作为联结业内外的重要纽带,对园艺行业引流、根植园艺文化的用途很大,园艺师群体或许可以从职业层面,推动产业层面的变化。 4.流通
从载体传播,到流量转换,再到文化根植,园艺行业的社会化引流不能只是停在意识形态培养,最重要的引流需要落实到产品流通环节。而在这一领域,社会人的导入很大程度就是客户的导流,变现空间最大。 家庭园艺市场主要包括私家庭院、家居三台园艺打造、家庭花卉绿植、花艺插花等领域,每个领域面对的产品体系都不一样,产业链体系纷呈复杂。 在发达国家,花园中心承载了家庭园艺市场产品流通的重责。更重要的是,花园中心也成为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社会化引流贡献巨大,产品体系也在跟社会人的磨合中打磨得更贴近客户。 国内园艺产品流通场地大多发生在以下场地:城市花店、花鸟市场、传统花木市场、花园中心、网络电商。而花园中心的职能较之国外相去甚远,对社会化引流的作用不凸显。与之相对的是,电商的角逐正弯道超车,有代表性的是包月鲜花电商的诸侯争霸,这些业外资本创造着行业历史流通数据,对社会人引流效果明显,同时也敲打了假寐的园艺人。 无论发生在任何场地的流通,社会人的渗透应该都有章可循,很多变革并不会发生在业内。业内可以着眼的关键或许是供应链,这里内容很多,留在接下来思考。

澳大利亚AshcombeMaze&Lavender花园里,喜欢给参观者传授快乐的园艺工作者。

BBC知名记者Sophie Raworth到访切尔西花展。

伦敦切尔西药用植物园。

2017年切尔西花展同期举行的文艺演出。

塔莎的花园订阅号界面。

闻名遐迩的英国四季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