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建设将打响三大保卫战

2018/7/7 16:30:36

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表示,多年累积的压缩性、复合性、累积性环境问题,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根治。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督察专员徐必久介绍,《意见》主要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兼顾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从质量、总量、风险3个层面确定目标。《意见》确定了到2020年的具体指标。比如,全国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以上;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70%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2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以上等。 蓝天保卫战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徐必久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于近期印发实施,其总体思路是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点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重点时段是秋冬季,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等领域。 碧水保卫战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国将着力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打好碧水保卫战,在攻坚目标上,强调保好水、治差水,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守住水环境质量底线。徐必久说,将强调减排和扩容两手发力。一手抓工业、农业、生活三类污染源整治,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手抓水生态系统整治,有效扩大水体纳污和自净能力。 净土保卫战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的重点是防控环境风险。紧紧围绕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目标,打基础、建体系、守底线。徐必久表示,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用途管制、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等措施,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生态保护与修复
《意见》提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首先,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 其次,坚决查处生态破坏行为。2018年年底前,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全面排查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破坏自然遗迹等行为,制定治理和修复计划并向社会公开。开展病危险尾矿库和头顶库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进行整治修复。 第三,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20年,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范围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标,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对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封禁管理,稳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全面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保护天然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法治体系、能力保障体系、社会行动体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意见》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资金投入要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倾斜,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同时,增强科技支撑,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推进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推进国家及各地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培育普及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