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植物生态应用(下)

2019/10/31 11:41:54

团城湖的保护与传承
耕织图景区内团城湖是南水北调北京市内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景观之中,筑建成了绿色生态走廊,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带动其周边区域的生态改善。这一区域植物应用多采用了常绿树桧柏、白皮松、碧桃及榆叶梅、太平花等常见乡土树种。栽植理念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保护 ①保护水源。南水北调的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所以必须保持水质清净。②保护生态。合理栽种植物,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协调,立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传承 传承历史。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景观,整个耕织图景区还要与颐和园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水系景观环境,构建成在历史与现代、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和谐生态水系景观。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紧邻团城湖———北京自来水饮用水水源地。按照以往的园林作业方式,每年都要对该区植被多次打药,防止病虫害发生,但这势必会影响水源地水质。为了保护一栏之隔的团城湖水不被农药污染,在耕织图及团城湖西区景观改造中种植了大量蜜源植物,目的是吸引害虫的天敌前来除害,此景区内整体减少农药施用量约90%。
在近几年绿化改造中逐渐增加了二月兰、蛇莓、甘野菊、紫花地丁等蜜源植物种类和数量,这些植物的重要作用就是作为食物吸引害虫的天敌,比如食蚜蝇、狼蛛和各种瓢虫。在没有害虫的时候,这些植物还可以给这些益虫提供食物,形成昆虫天敌的栖息地。用不打农药养天敌的环保方式修护生态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区的改造与造新
每日来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是不同于颐和园宫廷区风格,相对安静并且很有特点的一处休闲景点。众所周知颐和园仿西湖而建,是在北方地区营造出了宛若江南水乡,又具有皇家气派的自然山水景观园林。在颐和园耕织图景区西堤上营造溪弯柳间栽桃景观,以柳树、桃树间植方式,营造桃红柳绿景观,用植物巧妙地划分西堤空间,既在空间上拓展了昆明湖的边界,又呈现出一派北方江南的秀丽风光。
堤岸和植物景观多采用桃树柳树作为衬托来映衬六座桥身的美丽。每年春季西堤都会成为京城有名的西郊颐和园景观靓丽风景线,游人如织,八方来客欣赏这一壮观美景。
耕织图西区附近的桑树丛、夏季接天连日湖中的荷花、芦苇丛湖中映出长堤柳阴使原本过于平淡的昆明湖以西具有深远的植物景观,由此呈现出一幅山水倒映玉泉塔影的绝妙组合。景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花灌木又有四时各异的季相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西部耕织图景区植被应用通过近年来不断改造进一步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1)季相的变化。植物景观的动态特点,将不同叶色花色的植物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多层次配置,使得植物景观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春季多栽植迎春、碧桃、榆叶梅、连翘、紫藤、紫叶小檗、红瑞木、黄花槐等彩色树种;夏季是梧桐、洋槐、水杉、木槿、紫薇等乔灌木;秋季则应用了大量的银杏、黄栌等彩叶乔木,不同季节让景区景观不断变化。
(2)植物景观的多维性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表现。如早春时节多栽植蜡梅、梅花、杏梅等观花花灌木,形成新景不断的生态环境。在水操学堂后院栽植一片牡丹,品种上好,给春季静中取闹的园子带来一片高贵华丽的气息。此外近几年还适当增加新优品种,如春季的品霞桃树,辽梅山杏等抗性较强,养护简单的花灌木,使颐和园这古老的皇家园林中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氛围。每年国庆、中秋都要摆放颐和园的特色花卉———盆栽桂花。浓香四溢,多个品种的桂花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驻足。
(3)树种间合理的栽植比例。植物有效应用也是提高生态效益的手段,在掌握好较高的草坪率、常绿和落叶植物及乔灌木的栽植比例,满足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绿化面积。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总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配置的功能化,功能分区,形成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突出保护与开发并重,展示人与自然的生态有机融合。颐和园西部景区,植被丰富,生物多样化,使得乔灌木与花草,大量乡土树种合理应用栽植,春可赏花、夏可观叶、秋可采果、冬可看形,四季皆美景。
颐和园西部耕织图景区植被群落布局秉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极大限度体现出历史名园园林植物配置与花木造景的典型要求,在西堤湖中栽植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荷花睡莲数亩,芦苇丛生,每当盛夏时堤柳丛绿。景区栽植大量的杨柳桑、常绿树,还有山桃,碧桃,杏等花灌木;宿根花卉、地被野生花卉并存,形成林下繁花似锦,堤岸边柳绿桃红,湖中荷花飘香,水中多种水鸟栖息繁衍好不热闹,植物造景配置上注重天然植被环境,也注重季相变化,又保持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