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苗木该如何杜绝假苗

2019/2/25 11:53:39

首先,为什么果树苗木难以监管?
假苗木,有好几种情况。一是完全是假的苗木。比如前些年,有个果农从农村大集上购买的苹果苗,回去种了两三年长出来得居然是桃子。这种就属于完全的假苗木。二是品种不符。比如有果农要买烟富八号苹果,但经销商卖得是烟富散。三是带病苗木。一些苗木经销商把一些得病的苗木卖给果农,这样的带病果树苗木成活率极低。果农花了钱,费了功夫,到最后一棵结果的苗木也没有。四是近缘嫁接。一些苗木育种基地为了节约成本,再采用嫁接砧木的时候,选择得是比较便宜的近缘砧木。比如在苹果的育苗中,苹果籽比海棠籽要便宜,部分不法育苗企业就用苹果籽代替了海棠籽。这样培育出来的苗木产量低,果树品质差。
类似这几种假苗木的情况,仅仅凭果农来自我防范显然是不够的。但若是引进监管,对于果树苗木的监管,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手段。
在果树苗木的销售中,有中大型企业,也有一些个体经销商,还有一些普通的果农。普通的果农一般在农村集市上进行苗木的贩卖,并没有任何合法的苗木经销资质,在这样的渠道下卖出得苗木,监管根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购买得苗木一旦出现问题,连投诉都找不到人。个体经销商一般是注册了工商营业执照,但这一类证件的获取成本太低,门槛更低,卖假苗木的不法份子很容易弄个证,卖假苗木。几乎和没有审查差不多。对于一些中大型的苗木企业,也同样存在着监管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没有监管,全凭企业的良心在做事。从育苗到售苗,苗木到底合格还是不合格,到底能不能面向市场销售,从来没看到过有相关单位去监管。
当然了,这些并不是相关单位的不作为,而是整个苗木市场确实不容易监管。
笔者认为,针对假苗木坑农害农这一现象,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外,更要做好一定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一步,应该将苗木进行商品化,把苗木定义成商品。苗木上市,要按规定贴合格证、商品批号等相关信息。
第二步,苗木销售主体要取得相关资质。不是说农村大集上卖得苗木就不是好苗木。而是无论是从哪里销售苗木,销售苗木的主体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取得"苗木经营许可证"等证件。甚至对一些重点苗木企业,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第三步,要对苗木的品质和育种流程进行追溯监管。也就是说,在苗木商品化的基础上,强制苗木企业建立果树苗木的监管追溯平台,把企业生产种植苗木的每一个环节数据都采集到监管平台中。这些数据一是给消费者看,二是要用作监管。
类似这样的平台,在一些食品企业、药品企业上已经实践了很久了,效果可观。但在果树苗木上,相关的追溯监管平台还是一片空白,并没有企业和相关部门来做这一件事情。
今年,笔者参考食品、药品等企业上的追溯实践,提出了“苗木监管追溯平台”的构建模型,在这里简单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苗木监管追溯平台,以信息采集为主,旨在明确企业责任,实行苗木监管到人的监管措施。其主要作用一是苗木企业自身用来防伪防串。近年来,一些知名的苗木企业经常被造假冒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仅仅靠着品牌的维护和宣传,很难让消费者鉴别苗木的真假。苗木防伪系统对苗木企业来说是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苗木监管追溯平台第一要素应该有苗木防伪的功能。具体实现措施,可以参考食品防伪的措施,比如贴“防伪码”、“产品码”等措施。
除了企业本身的防伪外,苗木监管追溯平台信息透明化的功能。对于一些苗木培育的环节、苗木售卖的流向等相关信息,平台应该能清楚、简单、明了的让果农查到。而且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保证这些信息的公正性,防止企业本身进行信息作假。
三是苗木监管平台应该利于相关部门的时时监管。以在蔬菜领域,首溯科技公司研发的聊城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为例,在监管方面该平台实现了市县两级单位共同监管。在果树苗木的监管过程中,笔者也认为应该实现市县两级监管,确保苗木有问题能及时被发现,也确保苗木出现了问题,能立刻问责相关企业。
在2015年,国家颁发的追溯相关文件中,重要产品要在2020年以前纳入追溯监管体系,笔者认为果树苗木也应该纳入其中。从农业领域来看,果树一般生长周期长,投入成本高,一旦果树苗木出现问题,对果农和整个果树领域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所以,笔者认为在果树苗木领域,也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全的“监管和究责”机制,保证广大果农的利益。
假苗木伤农坑农,仅仅靠事后加大处罚力度是不够的,加强监管和对苗木企业的管控,才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希望苗木市场能尽快走向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