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品种来说,比研发更难的是应用与推广

2019/8/5 21:15:26

借着世园会的东风,2019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延庆顺利召开,主办方将天南海北的植物新品种集于一处,上百位育种人畅聊新品种的育种经历与未来发展。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直以为国内的新品种凤毛麟角,但几年之间,各式各样的新品种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了中华大地。从数量上来看,新品种中以花卉和草本类最多,如广东的朱顶兰、上海的鸢尾、南京的荷花、定州的醉鱼草以及萱草、串红的新品种等等,每种花卉下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在新品种研发方面,花卉类走在了最前列。 然后是灌木和小乔木类,如杭州的杜鹃花、北京的桃花、南京的野茉莉、泰安的西府海棠、日照的北海道黄杨、辽宁的九角枫以及紫穗槐、金露梅、四季茶花的新品种等等,各类花灌木、色叶小乔木的新品种各具优势丰富多彩,为未来的城市园林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苗木素材。 最为稀少的是大乔木,其生长周期最长,选育新品种的难度最大,但其中也不乏许昌的紫荆树、衡水的栾树以及丝棉木、银杏等新品种问世,可以看到,持续的投入会在一定级数之上收获较为丰硕的成果。 以紫荆树为发展方向的四季春园林最早从1994年便开始了种质资源的收集之路,不断投入精力建成的紫荆属植物资源圃是其新品种研发的基石。不得不说,在时间的层面上看,新品种研发(尤其大乔木)是不存在捷径的,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有所收获。 此次来参会的只是国内新品种大军中的一部分,虽不比国外,但不得不说,最近几年,国内新品种的发展还是相当迅猛的。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从业人员的品种意识提高了。之前,人们大多没有品种的概念,因为用苗方也只要求到树种,不深入到品种,卖方决定了买方,所以人们也只会按需求来生产树种。但现在,各地绿化提质升级,传统树种已不能完全满足更美丽、更健康的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出现在设计清单中。 另一方面,在以前,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会觉得苗木资源是共享的(甚至现在也有不少人这样认为),跟着大公司走就可以,他生产什么我也跟着生产什么,有这类想法的人会认为做苗木没必要搞创新,也就不会花精力去开发新品种了。但随着大众版权意识的提高、新品种所有权相关法律的健全以及专业维权企业和维权律师团队的出现,新品种及新品种权受到了从业人员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人们开始逐渐理解了育种人的辛苦,认可并尊重了育种人的成果,这也就让更多人有了开发新品种的兴趣与信心,基于品种和版权两种意识的提升,新品种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对于新品种的发展,可以用量、质和用三个字来评价。目前来看,新品种的量已经不算太少了,质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用的范畴则进展缓慢。 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与人力基础的科研单位,是最适合研发新品种的,如各地的林科所、高校、植物园等,不少新品种也的确掌握在科研单位手中。不过,科研单位研发出来的新品种目前还较少能够真正地被产品化与商业化,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实际产品以贡献城市的园林建设。 多数科研单位在品种运作与发展方面还有所欠缺,与企业的合作也并不十分顺利;科研单位的新品种转化是整个行业在这方面的缩影。 因此,可以看到,多数新品种已经研发出来,但仍处于种苗阶段,很少有实际的应用,较少进行了规模化生产,在产品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新品种推广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新品种将会逐渐销声匿迹。一些育种人希望可以有专业的企业或单位能够全盘接手新品种来合作推广,但敢于接手新品种并舍得投入的企业并不多。 多重原因也导致了新品种多隐于苗圃或试验田,极少数能够在城市园林中批量应用。所以,相较于新品种研发,其运作与推广显得更加富有挑战性。 新品种的研发基于(品)种间差异,而对新品种的应用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品种的品质与突出优势,所以,研发出来的新品种必然只有小部分能够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得到长足的应用与发展。这考验的是苗木企业或科研单位在研发之后的筛选与推广能力。新品种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于获得品种权证书的数量;而中级阶段则在于提升新品种的品质,使其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新品种发展的高级阶段则是将其应用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为城市绿化增色添彩。研以致用,是全体育种人需要重视并做好的事。

北京世园会上海园中应用了很多植物新品种,值得城建工作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