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描绘公园城市美丽蓝图

2019/9/26 8:51:34

今年8月,成都市和美公园城市示范街区正式亮相,鲜花绿植随处可见,原本凹凸不平的泥巴地摇身变成了小游园,成为社区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这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是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殷切希望。牢记总书记嘱托,抓住新时代机遇,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成都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规划明晰 指向2023年
在成都生活太幸福了,我们不想走。这是微博读城大V行走天府成都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心声,美丽的公园城市让人流连忘返。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杨小广介绍说,根据规划,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实现三个变化:从产城人到人城产转变,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至2023年,成都公园城市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初步彰显,绿色将成为城市最厚重底色、最鲜明特质和最持久优势。
一组组具体的数字彰显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清晰思路:实施五十百千万示范工程,打造5个世界级生态公园,建设10个国家级引领性公园,提升100个特色镇景观公园,建设1000个具有较好改造提升价值的川西林盘公园,依托社区小游园、微绿地、美丽乡村公园院落建设一万个口袋公园;按照东部新城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0%的目标,建设与景观游憩相结合的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森林,打造青山映彩、绿楔入城、蓝绿交织、廊园密布的东部森林,同时推进东部新城生态路网建设,实施机场通道、轴线廊道示范项目生态景观提升;构建绿道+生态保育+场景营造+慢行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机嵌入和嫁接文化创意、观光农业、民宿餐饮等特色产业,聚力打造更多绿道场景品牌,构建多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系统;先期打造天府锦城、交子公园、鹿溪智谷等28个公园城市示范区,后期推进全域500个公园示范区建设,推进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百余个示范公园。
除了升级硬件设施条件外,成都还不断提升软实力,让城市生活更有质感。杨小广表示,软硬结合才能打造出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
推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新建公园创新体制机制和投融资模式,促进运营方式市场化、产权结构融合化、融资方式多元化,与规划建设同步植入公园+文创公园+体育公园+音乐等新经济新业态;现有公园梳理经营性资产,突出天府文化保护传承,提升整体景观,植入新兴业态,打造新消费场景,提升现有公园价值转化能力。
提升公园城市品牌影响。编制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形成立足成都、面向全国的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定期发布机制;申办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B类)、第14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等国内外重大节会;试点创办2021年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园林园艺博览会及2023年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公园城市生态园林博览会。举办公园城市论坛和国际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园城市成都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构建公园城市建设保障机制。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搭建专业研究平台,深化公园城市场景营造、价值转化等重大问题研究。组建植物、园林科研平台,加强乡土植物、新优品种、园林园艺科研。构建规划体系、指标评价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绿道先行 生态效益初显
傍晚的锦江绿道江滩公园,前来散步休闲的居民格外多。而锦江绿道中两江环抱区域示范段的重点项目———夜游锦江,自今年春节开门迎客以来持续火暴。每当暮色降临,乘船沿锦江而下,河道两岸呈现出光影走廊熊猫爬塔东门码头花重锦官城等一系列颇具天府文化元素的梦幻光影盛宴,再现杜甫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繁荣景象。
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眼下天府绿道建设初见成效。杨小广介绍说,目前全市绿道累计建成3144公里(锦江绿道83公里、锦城绿道180公里、熊猫绿道102公里、龙泉山森林绿道3公里、城区级1117公里、社区级1659公里),沿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公园139个、小游园323个、微绿地380个,加快形成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共植入了2098个文旅体设施。
绿道建设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起始于竹林俱乐部,穿过八卦田、七星鱼池、冷水鱼养殖基地,直至小鱼洞镇露营公园,彭州市小鱼洞渔江楠绿道(鱼凫湿地)成为当地有名的打卡地,也是成都市民出行、休闲的新选择。这条绿道采用国有公司+属地镇+村(社区、合作社)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带动了渔江楠区域竹产业、冷水鱼产业及其特色餐饮文化长廊的深度发展,增强了对本地群众和游客的吸引力,今夏接待游客超30万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促进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就业岗位超1000个,所有餐饮企业年收入将增加400万元以上。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当地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该市以林区、森林公园、乡村旅游为依托,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繁荣为目标,通过林业产业基地提升、林业产业体系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和业态培育、林产品品牌创建等举措,高质量推进木质原料林和珍稀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加工产业、森林康养产业以及林木种苗花卉等七大林业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林业产业基地300余万亩、建设花卉基地113.41万亩,发展竹林面积104.5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5个,省、市级森林人家67个,打造金堂油橄榄、崇州牛尾笋、都江堰方竹笋等林产品品牌,2018年林业总产值达到807亿元。
使建设融入绿色,把绿色融入生活,眼下成都正在向世人呈现一种全新的生活、一座全新的城市,一幅绿色的天府画卷正徐徐打开,将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天府绿道锦城湖公园



南河滨河公园



浆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