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园林植保“路”在何方?

2020/1/3 13:07:45

编者按: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物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学术研讨会暨全体委员年会上,该专委会顾问蒋三登围绕园林植保如何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发表演讲,指出了园林植保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追随国家大政方针
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7月16日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到补短板上来。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5大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一。
绿色化是新时代现代化5大建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之一。
绿色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高度文明,也是生活方式的高度文明,更是人居环境的高度文明。
而实现高度文明的内核就是一切都要瞄准高质量。
在此前后,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单位,从行业、产业、企业、专业到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的焦点都集中在高质量这一定位上。这是新时代各个领域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风景园林事业、植物保护专业均不能例外。
面对顶层设计已经清晰的国家层面的大政定位,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跟进,抓住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中释放的新需求。
二、适应园林绿化新形势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与风景园林事业从建国之初至今,对人民群众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以及城市颜值的提高均功不可没,但问题、差距和短板依旧存在。
如我国现有森林人均面积仅13平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覆盖率仅有21.64%,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我国自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3.77%,远低于世界16%平均水平……
如屡禁不止的大树进城,古树名木保护在许多地方仍然失控,整体绿化三项硬指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偏低,城市绿地布局仍不甚合理,生物多样性仍然低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我们必须明确两个基本认知:
首先是定性。城市园林绿化是全社会的公益性事业,这已获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可。
其次是定位。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风景园林也晋升为国家一级学科。
自发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号角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绿化和生态的重要意义: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近两年,以新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为实证的大部制改革;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体系建设;规模空前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使得城市园林绿化无不与国土绿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相关。
城市园林绿化再也不是单纯的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它所内含的行业特质和外在呈现的业态功能,已无可置疑地融为国土绿化的一部分、国家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体系的一部分。
这种四维度性质的定位,一改既往传统单纯市政市容性质的城市建设业态面貌,充分彰显城市园林绿化的属性特质和业态功能。这才是城市园林绿化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认知和注解。
新时代园林绿化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置于此四维度架构中予以重新认知并切实践行。城市公园化,将是新时代城市形态和园林绿化的最高境界。
三、提升专业水平
打铁还得自身硬。园林植保要为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首先要让自身保持高质量发展。
园林植保虽属城市园林绿化和风景园林的分支,但它的区位归属必然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因此必须遵循城市管理的法则。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其中的关键词解读就是精细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粗放管理,不但理念粗、技术粗、设施粗、作业粗,而且立足面也比较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可是,园林植保必须经常面对的昆虫、微生物、野生动物和植物,有着跨地界跨时空的传播扩散性,迁涉流动性、隐匿潜伏性、发育起伏性,小环境小气候差异性等特征。
将植物保护专业置于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中要注意以下5点:
一要将传统的植物保护关口前移,将植物保护贯穿园林绿化全过程、覆盖园林绿化全方位、融入园林绿化全业态,坚守生态植保、自然调控的大植保理念。
二要对城市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防治实行标准化精准防控。
三要丰富植保技术手段。包括有害生物、天敌动向、环境变迁的监测预警和防控作业,加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切记网信世界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
四要在植保设施资材上努力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遥控化。
五要在园林生物态势上(如植物生长势、昆虫消长势、环境变迁势)实现跟踪个性化、台账档案化、追溯全程化。
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植物生长要健康,绿地生存要安全,园林景观要美丽。这与园林植物保护的宗旨完全一致。植物保护的要义是保护植物,核心是保护植物健康,本质是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彰显的是城市的品味、特色和颜值。
四、加强融合发展
首先需要强化学科交叉,不断充实丰富植保专业学科内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先从相邻学科做起,在借鉴中受启迪,在学习中开思路,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实践中求进步,在积累中获提高。
学科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专业学科的园林植保也不会例外。
其次是加强学术组织同企业的融合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作为第一动力的创新,其主体是企业。闭关锁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象牙塔的学术思路和孤芳自赏的学术闭塞是没有出路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各类企业的创新,国家建设发展就没有活力。没有企业的融合,专业提升就没有能力。园林植保专业尤其在资材和装备设施升级制造方面,需要企业鼎力相助,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也必须通过企业才能被应用和推广。
但现实情况是,园林植保领域的装备设施水平在本行业内,远不如园林绿化施工业态;而在植保专业内,也远不如农业植保和林业植保。
创造产品的是企业,活跃市场的是企业,最终创造价值的也是企业。企业也离不开专业,企业更需要专业引领,专业从来都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实践表明,专业与企业的融合互补,是园林植保发展进步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