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高质量发展的元年

2020/1/3 13:07:47

凭运气赚的钱,凭本事赔光!这句网络流行语,不幸成为今年不少园林企业的写照。
现状:量利双降
在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前几年园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高大上的形象宣传上时,今年私下聊天却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话题,你们几个月没发工资了?
吊诡的是,前几年越是努力扩展业务、饼画得越大的企业,现在日子越艰难。反倒是谨小慎微、居安思危的企业,在经济下行的风雨中撑起了一把结实的伞。
园林上市企业是一个缩影。作为园林上市企业的老大,今年前三季度,东方园林营业收入为38.36亿元(2018全年为133亿元,2017年152亿元),同比下滑60.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86亿元(2018年全年15.96亿元,2017年21.8亿元),同比下滑190.81%。几乎呈崩塌的态势。
前三季度,棕榈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20.4亿,同比下降45.2%,净利润为-1.9亿元。铁汉生态营收45.27亿元,同比下降28.08%,净利润同比下降94.31%。蒙草生态营收同比下降26.28%,净利润下降62.5%。美晨生态两项分别下降27.53%和66.55%。
因为资金流紧张,东方园林、棕榈股份、乾景园林、铁汉生态、美晨生态等引入国资,其中东方、棕榈和乾景三家企业实控人易主。业务保持增长的上市企业是一些业务体量相对较小或侧重设计领域的,如农尚环境、元成股份、杭州园林等。
总部在武汉的农尚环境是稳步发展的代表。近三年,公司的营业额和净利润都保持着小幅增长,前几大客户都很稳定。国内还有一批这样保守经营的区域性园林龙头企业。
原因:竞争加剧
企业是否能做大做强,日子是否好过,取决于两点:市场空间和竞争格局,今年这两点对大多数园林企业都很不友好。
园林企业今年经营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下行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或缩减。这影响到了房地产、市政、生态建设市场的绿化建设投资,而园林行业是靠投资推动的,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其次是国家近年来的经济转型,消减过剩产能,特别是前些年靠宽信用、宽投资积累的产能。在几年前,有资质的园林企业就达到了1.6万家,一级企业上千家,这也决定了一些缺乏资质、设计能力、背景资源的园林企业将逐渐被整合、淘汰。
随着园林资质的取消,大量的非园林企业涌进来,导致僧多粥少,价格竞争异常惨烈。在一些地方,监理费只有工程额的0.5%,监理公司养不起专业的监理人员,园林施工水平和质量没法保证。这也迫使一些规模型园林企业不得不寻求市政资质等新的资质作为竞争门槛,有的开始向上游发展,重点放在设计业务上。
另外,前些年推行的PPP模式和EPC项目,也吸引了一些融资能力强的央企、国企进入绿化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园林行业的竞争。由此也有人预测,将来能形成全国性品牌的园林施工企业就两种:国企央企、大的地产公司附属的绿化企业。
一些企业因盲目参与PPP项目,造成资金链断裂,也让行业反思一个问题:园林行业的根基是什么,还能脱实向虚过度地玩资本游戏吗?今年有一个很好的现象是园林技能比赛、培训很多,这说明很多人认识到了企业发展的引擎要转到科技创新上。
未来:红海?蓝海?
表面看,园林行业处在市场空间被压缩、竞争加剧的红海中,但仔细分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远远没有被释放。
比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存在着不同地区、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小城镇和大城市等多层次的不平衡现象。
园林绿化行业内部发展存在不平衡。一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对于园林绿化的基本功能的全面关注还不够系统。二是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很快,但是涉及一些基础方面的研究发展工作如植物育种、园艺栽培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巨大差距。三是养护管理相对滞后,三分种,七分管的态势还远远没有形成。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成果积累,风景园林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深化改革步伐与新的治理体系发展也不平衡。
园林企业不同的境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今年国内做园林养护产品的龙头企业,仍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销售渠道不断下沉。前几年进入养护领域的施工企业,因为养护费用的提高和业务的稳定,公司发展比较顺利。还有越来越大的庭院绿化市场、景观项目的运营、需要创新开发的园林+等。
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对标私家庭院,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早期做的私家庭院绿化,因为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现在几乎都需要重新改造。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进行过几轮的景观提质,跟进者将越来越多。进入这一领域的前提是企业的施工质量和建造精品工程的能力。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在冬日的土壤中,园林高质量发展的种子正在孕育,静待春风招呼、破土而出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