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育苗地的选择及整地
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质肥沃、pH值5.5~7.0,土层厚度50 厘米以上的沙壤土和壤土。整地作床从9月中旬开始,整地深翻30厘米,拣出草根、石块,春播在秋翻后于翌年春耙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1.5吨。翻地时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施4千克硫酸亚铁,防治地下害虫,每667平方米可施2.5千克辛硫磷。然后每平方米施入熟好的农家肥5千克,作床高20厘米,床面宽1.1米,步道40厘米。为防治苗木病害,每平方米用5克溶液喷洒床面,用药5天后播种。
2 种子的采集及处理
2.1 采种
9 月中旬待种子完全成熟时进行采种,在已经定为优良的母树上采种,蒙古栎种子成熟一般自然脱落到地面,对未脱落的种子采取震击树干,让其脱落,然后地面收集,收集的同时去发育不饱满、有虫眼的种子。种子收集后立即用50~55℃温水浸泡种子半小时,一是杀死橡实中的橡鼻虫,二是精选种子,提高种子纯度,三是用温水浸泡进行催芽处理。
2.2 种子处理
种子采收后用50~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冷水浸种24小时,同时将漂浮的不成熟、虫蛀种子捞出,也可以用敌敌畏熏蒸一昼夜进行杀虫处理。秋播种子消毒处理后即可直接播种,效果良好;春播种子在冷室内混沙(种沙比为1∶3)催芽,每周翻动一次,随时检出感病种子并烧掉,翌年春播种前一周将种子筛出,在阳光下翻晒,种子裂嘴达30%以上可播种。
3 播种
催芽后,将催芽的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种子消毒,然后于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播种量在0.7千克/平方米,地径、苗高和出苗量最为适宜。播种床面幅为1米,播种后覆土4厘米,进行轻度镇压。进入10月下旬,采用树叶和草覆盖床面,厚度为5厘米,然后在树叶上覆盖1~2厘米厚的土作为冬季防寒处理,翌年4月中旬将床面的覆盖物去掉,以使苗木正常生长。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三种。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覆土4~5厘米镇压;条播幅距10厘米,开沟深5~6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土4~5厘米镇压;点播株行距8厘米×10厘米,深度5~6厘米,每穴放一粒种子,种脐向下,覆土4~5厘米镇压。播种前浇足底水。播种量撒播、条播的播种量为130~200千克/667平方米,点播为100~130千克/667平方米。秋播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春播4月中旬至5月上旬。
4 播种后管理
4.1 遮荫、降温保墒
遮荫可以使苗木不受阳光直接照射,可以减低地表温度,防止幼苗遭受日灼危害,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减少土壤和幼苗的水分蒸发,同时起到了降温保墒的作用。遮阴的方法一般可用苇帘。一般透光度以 50%~80%较好。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左右进行放帘。其他早晚弱光时间或阴天可把帘子卷起,苗木受弱光照射,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使幼苗生长健壮。
4.2 间苗和补苗
间苗是为了调整幼苗的疏密度,使苗之间保持一定间隔距离,占有一定营养面积,空间位置和光照范围,是根系均衡发展,苗木生长整齐健壮。间苗次数应以苗木的生长速度确定,一般间苗1~2次即可。第一次间苗在幼苗5厘米左右时进行,当苗高达10厘米左右时在进行第2次间苗。间苗时,应间除有病虫害、发育不良、弱小的劣苗以及病株苗,过密苗。
补苗工作是补救缺苗的一项措施。补苗时期越早越好,可以减少对根系的损伤,早补不但成活率高,且后期生长与原来苗没有显著差别。补苗可结合间苗同时进行,最好选阴雨天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以减少强阳光的照射,防止萎蔫。必要时在补苗后进行一定遮荫,可提高成活率。
4.3 截根和移栽
一般苗在长出4~5片真叶,苗根未木质化时进行截根,截根深度在5~15厘米为宜。目的是控制主根生长,促进苗木的侧根、须根生长,提高苗木质量,同时也提高成活率。结合间苗进行幼苗移栽,可提高种子的利用率。幼苗移栽后应及时进行灌水和给予适当的遮荫。
4.4 中耕除草
中耕即为松土,作用于表土层,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促进土壤空气流通。中耕和除草二者相结合进行,但意义不同,操作也有差异。一般除草较浅;中耕在幼苗初期浅些。在旱或盐碱地,雨后或灌溉水后,都应进行中耕,以保墒和防止返碱。中耕除草在苗木繁育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的消耗,减免病虫害的感染,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其工作量很大,有条件的应尽量使用机械操作。
4.5 灌水与排水
水分在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苗木对营养的吸收都与土壤湿度有关。出土后的幼苗组织微弱,对水分要求严格,略有缺水现象极易发生萎蔫现象,水大又会发生涝害,因此幼苗期间灌水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幼苗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也不同。
生长初期,苗小、根系短、深入土层浅,需水量不大,只要经常保持土壤上层湿润,就能满足幼苗期对水分的需水量,因此灌水量宜小次数应多。
速生期,苗木的茎叶急剧增长,茎叶的蒸腾能量大,对水的吸收量也大,故灌水量应大,次数应增多。
生长后期,苗木生长缓慢即将进入停止生长期,正是充实组织,枝干木质化,增加抗寒能力阶段,应抑制其生长,要减少灌水、控制水分,防止徒长。
灌水的方法目前采用地面灌水,床灌时要注意防止冲刷,以免将幼苗淤入土中或将根部冲出土面,灌水时进水量要小,水流要缓;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喷灌,喷出的水点要小,防止将幼苗砸倒、根系冲出土面、或将泥土溅起,污染叶面,妨碍光合作用,至使苗木窒息枯死。
4.6 施肥
有很多种类,可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两大类。有机肥有人粪尿、堆肥、绿肥以及饼肥、河泥垃圾废物等,一般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无机肥包括各种化肥、颗粒肥料、草木灰、骨粉、石灰以及微量元素,一般成分单纯、含量高、肥效快,又称矿质肥料。
施肥时间分施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多随耕时使用,以有机肥为主。也可在播种时施用基肥,称为种肥。种费常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颗粒肥,撒入播种沟中或与种子混合随播种时一并施入。
施肥用追肥的方法有两种。根外追肥是利用植物的叶片能吸收营养元素的特点,而采用液肥喷雾的施肥方法。对需要量不大的微量元素和部分化肥做根外追肥起效果较好,即可减少肥料流失又可收效迅速。
4.7 病虫害防治
蒙古栎常见的病害为白粉病、褐斑病和早烘病。白粉病出现的现象:多在9~10月份发生。褐斑病常在多湿、多风年份的春蚕期发生,病重时柞叶焦枯。早烘病出现的现象:多发生在8月底9月初,凡雨多年份或连年砍伐过度或食叶过酷处均易发生早烘,严重时整个柞岚的柞叶出现红褐色干枯状。防治方法是:用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和防霉灵等农药防治柞树褐斑病,效果明显。
虫害以肖黄掌舟蛾、黄二星舟蛾和刺蛾类为最,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初,各地均有被三种害虫吃光柞岚的现象。舞毒蛾、柞象鼻虫、栎刺蚜、苹梢梢鹰夜蛾、栎大蚜、粟山天牛等亦是常见虫害。防治方法:之前用2.5%敌百虫粉药杀鳞翅目害虫,用 1.5%乐果粉药杀刺吸口器害虫。用亚胺硫磷专杀刺蛾类幼虫,此药品在一定浓度和时期内对蚕无害。
4.8 防寒越冬
苗木的组织幼嫩,尤其秋梢部分,入冬的时候不能完全木质化,抗寒力低易受冻害,苗木的防寒措施有:①适时早播,延长生长季节;在生长季后期多施磷钾肥少灌水,促使苗木生长健壮、枝条充分木质化,提高抗寒能力;亦可进行夏秋修剪,打梢等措施,促进苗木停止生长使组织充实,抗寒能力增加。②预防霜冻,保护苗木越冬。埋土培土要在土壤封冻前。冬季覆盖时要用稻草或落叶把苗全部覆盖起来。搭寒棚做法与阴棚相似但棚不透风、白天打开、夜晚盖好。③入冬前将苗木灌足冻水,增加土壤湿度,保持土壤温度,使苗木相对增加抗风能力。灌冻水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在封冻前进行,灌水量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