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景观设计

2020/3/27 7:48:03

p>随着高速公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如何针对高速公路特定的空间环境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自形成之日就与交通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现代化的进程的提高,高速公路在我国迅速发展,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是,高速公路建设改变甚至破坏了所经区域原有的景观特征,影响了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重。而且,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道路的文化性、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把不断扩展的道路交通与周边环境合理地融为一体,构筑高速公路安全、快速、舒适、美观的特色,成为现代道路景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道路空间环境


高速公路是用于城市间互相联系的主要交通干道,目的是提高速度,做到交通畅行,设计车速一般约为80Km/h以上。是一个具有线性、方向性、连续流畅和快速移动感的开敞性空间。因其本身的功能性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视觉特征、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上形成了有别于城区道路的空间环境。


1.1 视觉特征


视觉景观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我们必须对高速公路空间环境内的视觉特征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使其作为道路景观设计的依据之一。


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工具为高速行驶的汽车,观景者为车内的驾驶员和乘客。在车辆高速行驶的情况下,驾驶员头部转动的空间范围很小,视线集中在前方车道上,注视点相对固定,视野很窄,形成所谓的隧道视域。而乘客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头部活动空间较大,可以透过宽敞明亮的车窗,多角度浏览沿路景色。


资料表明,高速公路空间具有以下视觉特征:①视力。随车速的增加,视力减弱。在中等车速情况下,司乘人员需有1/16秒的时间,才能注视看清目标; 视点从一点跳到另一点的中间过程是模糊的,一旦对景物辨认不清,就失去了再次辨认的机会。②视野。汽车行驶速度提高,视野变小,注意力集中点距离变大,清楚辨认前方的距离缩小。③亮度适应。人们从明亮的环境进入暗处时,初始阶段会什么都看不见,只有逐步适应了黑暗环境后,才能区分出物体的轮廓,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从暗处进入明亮的环境时,人们最初会感到非常刺眼,无法立刻看清周围的物体,适应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视觉,这种现象成为明适应,在进出隧道时明暗急剧变化,眼睛瞬间不能适应,看不清前方,既所谓的黑洞效应。④眩光。若视野内有亮度极高的物体或强烈的亮度对比,则可引起不舒适或造成视力降低的现象。道路上对行车辆的车灯是一种眩光,常常令人看不清物体,严重的会使人眼睛感觉刺痛,视力减退。⑤视觉疲劳。司机在长时间的驾驶中,道路上枯燥乏味的景观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1.2 自然环境


高速公路建设在极大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多位于山岭重丘地段,沿线高填深挖,筑路架桥,洞穿山体,为防止陡峻边坡崩塌,常开挖成一至几级边坡,用水泥砌石片或安装不同几何图形的工程骨架进行护坡。这些构筑物既损害了路容美观,又增加了辐射热。而且边坡上的原自然植被和土壤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劣——土壤瘠薄、干旱、土层稳定性差,形成了边坡绿化施工难度大、植被成活率低、养护管理工作困难的特点。


道路沿线不同地域的气候、水文和立地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最直接因素。运营期间,高速行驶的汽车噪音、振动、尾气排放,夏天路面的吸热与辐射,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2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行为心理上引起反映,创造共鸣。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针对高速公路特定的空间环境,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协调,力求创造舒适、优美的道路景观。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必须保证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安全。应充分考虑高速行车所造成的视觉特征,切忌过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纠缠于细节。尊重自然,服从环保生态要求,结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弥补和修复因主体建设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结合并展示沿线的地域文化,尊重民俗、民风。开拓艺术、创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道路景观的美学效应和艺术魅力,开发景观资源。


3 视觉对景观设计的要求


3.1 景观的动态序列布局


人们在高速路上是处于运动状态的,由于速度的因素,高速路上的景观供人们观赏只是瞬间的,但却是连续的。所以,高速公路景观是连续的视觉画面的有序展示,它的布局是一个动态的景观序列布局。其间既要有变化,又要有统一、协调;既要有平缓,又要有波折起伏等特征。


当人们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经过许多路段,从开始到结束,必然给人一种整体的印象。这些路段,如果没有连贯性,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话,那么,整个道路景观就无法成为一个统一体,也就无法构筑一个完好的景观布局。作为一个序列布局,必须有始有终。一个连续布局,在整个过程中,不允许平铺直叙,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例如,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宜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以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较长,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地,在保持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的环境特点,丰富路景。


体现在动态之中的多样统一规律,是与游人的视点运动联系起来的,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动态视觉艺术,景观节奏和韵律,以及景观元素的尺度、间隙、色彩、造型等必须根据动态视觉特征进行设计和布置,以便给司机、乘客创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立体空间。


3.2 改善视觉疲劳


植物材料具有形态美、色彩美、季相美和风韵美等特点,艺术地运用这些特性来进行植物配置,通过植物的品种、色彩、高矮、整形与自然形,连续与间断的变化构图创造出美丽的自然景观,表现运动中平面和立体的美感,给司乘人员以新鲜感和情趣,能有效地缓解不良反应,从而达到调节视觉与缓解精神疲劳目的,保证行车安全。在景观设计时,针对硬质护坡造成的视觉污染,应尽量柔化和美化坡面。如选用藤蔓植物或花灌木种植在坡面平台花槽内,使其枝头飘曳下垂,迎风舞动,给坡面带来一种动态飘逸美;同时在护坡下部种植攀缘植物,能加快坡面的覆盖速度。在一级边坡,可做一些粗犷的壁画或浮雕,以表现地域文化为主题,增强边坡的可观赏性,改善行车的单调枯燥感。


3.3 遮光防眩


中央分隔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眩,避免会车时灯光对人眼的刺激,保证行车安全。根据车灯位置及扩散角度,合理设计植物的高度和间距,并通过修剪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1.5米即可,过高会妨碍司机观察对方车辆的行驶情况;过矮又难以遮掩会车灯光,失去防眩作用。我国高速路的中央分隔带较窄,不宜种植乔木,主要是为防止阳光下高大乔木投射到路面的树影,造成司机的视觉疲劳。


3.4 引导视线


利用植物在立面上所形成的竖线条,反映道路线性的变化,加强视线的诱导;通过树木高度和位置的安排达到预示作用。如在一些平面弯道,道路交叉和凸形竖曲线的顶部,种植高大的乔木对视线诱导有良好的作用。


互通区的绿化布置要服从该处的交通功能,保证行车视线的通畅,突出绿地内交通标志,确保行车安全。例如:在顺行交叉处要留出一定的视距,只种植低于驾驶员视线的灌木、草坪或花卉;在弯道外侧种植成行的乔木,突出匝道优美的动态曲线,诱导驾驶员的行车方向,使行车有一种舒适安全之感。


4 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4.1 改善和保护环境


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化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内容。绿化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止风沙危害、调节空气温湿度、吸收或减少有害气体等功能。高速公路绿化应乔、灌、草、地被相结合,营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植物群落;以大环境绿化为依托,与大环境绿化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维护当地的生态景观。


边坡的生物防护绿化,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采用绿色植物材料对斜坡和山体进行覆盖,以防止坡面和山体的侵蚀、风化,同时丰富道路景观。如喷播草籽、铺植草皮、种植藤蔓植物或花灌木,在上边坡与车辆行使方向相对的部位,还可用低矮草被和色彩鲜艳的低矮灌木,配置成简洁、优美的图案。


防噪音方面,主要是修建抗、防噪音墙、防噪音堤和利用植物林带进行防噪。防噪音板在满足抗、防噪音功能的前提下,宜通过色彩、材质和造型对其进行景观美化处理。比如,将防噪音板设计成美观、亮丽的围墙造型;或利用攀缘植物将其覆盖;或在板面上设计简洁的图案、浮雕。城市段的防噪音板上,可装饰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图案,郊区地段的防噪音板,可采用当地自然风景、民族风情、保护动物等主题的图案装饰。总体上要求能提升道路的景观美,增加此类设施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2 景观材料的选择


植被的选用必须考虑土质、土壤及环境气候条件,应从改善道路空间整个生态环境着眼,对景观环境内的绿化作整体规划。因道路绿化的立地条件较差,故应根据道路空间环境及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特点、选用常绿或绿叶期较长、免修剪、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和抗污染、能吸收有害气体和病虫害少的树种。


气候环境也会影响对景观材料颜色的选择。例如,针对重庆多雾、能见度低的特点,室外景观材料宜考虑选用亮度阈限高、饱和度高的醒目色彩。


5 结语


高速公路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开发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同时,把道路置于现代大地景观范畴中,将功能和景观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满足现代生活行为需求,有时代特色与个性的道路空间,使其既具备现代交通的基本功能,又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大地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及美学水准,是当今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