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玉露香梨树苗产地++农户玉露香梨树苗++山西红香酥梨树苗产地=农户红香酥梨树苗-咨询13934886909李勇恒++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边缘,位于北纬36°30′—36°55′、东经 110°15′—110°55′之间。东临汾西,西接永和,南通大宁、蒲县,北接石楼、交口。209国道纵贯南北,省道洪永线横穿东西。
全县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22.8,行政区划为8个乡镇(龙泉镇、午城镇、黄土镇、城南乡、阳头升乡、下李乡、陡坡乡、寨子乡),97个行政村、351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其中农业人口8.1万,是全省3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历史沿革
隰县历史悠久,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公元前17世纪,是商朝属下的基方小国部落。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诸候,属同姓诸候国中的蒲国。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分封此地,史称蒲邑。战国归魏,改蒲阳。秦汉属河东郡,汉武帝时置蒲子县。晋属大昌郡。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为汾州治,不置县,属仵城郡。579年(北周大象元年),置龙泉郡并长寿县。584年(隋开皇四年)郡改西汾州,585年(开皇五年)废郡置隰州,598年(开皇十八年)改长寿县为隰川县。唐、五代、宋、金、元皆为隰州治,元属晋宁路。1369年(明洪武二年)并隰川县入隰州,属平阳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升隰州为直隶州。
1912年(民国元年)5月,撤销隰州建置,始命名隰县。1937年(民国26年)9月,山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移驻隰县黄土村和城关镇,辖汾西、霍县、灵石、石楼、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吉县、乡宁、临汾、赵城、洪洞、襄陵、汾城等15县。1946年隰县解放后,成为中共晋绥九地委、九专署、九分区和隰县地委、隰县行署驻地,辖隰县、蒲县、永和、汾西、洪洞、赵城、大宁、石楼等县。1949年6月属晋南专区。1958年5月29日隰县和大宁县合并为隰宁县,同年9月25日,又并入蒲县、永和、石楼三县,称吕梁县。1959年10月蒲县、石楼分出,1961年6月1日,大宁、永和分出,恢复隰县建置。1971年,晋南专区分设为运城、临汾两专区,隰县属临汾地区(2001年改为临汾市)。隰县建置较早,享有“北拱晋阳”、“南临古慈”、“东屏姑射”、“西带黄河”之说。
自然概况
隰县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连绵,丘陵起伏,从地势上看,呈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000至1300米以上。境内高点是东北部的紫荆山主峰,海拔2007米。处是西南部午城镇胡城村,海拔700米,相对高差1247米。从地貌上看,主要有三川、七塬、八沟,两条水系。三川是:东川、城川和西川;七塬是:无愚塬、陡坡塬、乔村塬、北庄塬、唐户塬、阳头升塬、后堰塬,八沟是:刁家峪沟、卫家峪沟、朱家峪沟、石马沟、古城沟、南峪沟、峪里沟、回珠沟;两条水系是:城川河和东川河,城川河由北而南贯穿县境中部,东川河自东而西流经县境南部,两河于午城交汇注入昕水河,西经大宁注入黄河。东川有下庄水库,可灌溉1万土地。
隰县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晴朗凉爽。全年平均气温8.5℃—9.8℃,高气温36℃,气温零下24℃。年降雨量400—580毫米。无霜期150—180天之间,春霜冬一般在四月下旬末至五月上旬初,秋霜冬一般在九月下旬末至十月上旬初。每年旱、涝、风、雹、霜五灾俱全,尤其干旱危害较大,范围较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梨果产业发展现状
隰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梨果优势产业区,省划定的山西省中南部无公害果蔬高效产业区,临汾市确立的西山百万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199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被山西省确定为“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2015年被国家质检局确定为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县,2017年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
隰县位于北纬36.6°黄土高原优质梨果生产的核心地带,水果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伊始,历届县委、县就依托自然优势把梨果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强势推进玉露香梨规模扩张、品质提升、品牌建设、营销推介系列化工作。
截止目前,全县有果树面积38万,其中:玉露香梨23万,酥梨2万,苹果12万,小水果1万。2017年全县果品总产量5亿斤,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以上。隰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脱贫摘帽的主导产业。
梨果产业发展优势
(一)土地优势
全县有宜林地面积91万,耕地面积46.5万,土地面积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矿物质、有机质含量丰富。
(二)区域优势
隰县位于北纬36.6°,是世界梨果专家公认的优质果品生产的核心区域,海拔900-1300米,年降雨量500mm左右,年均气温8.9—9.5℃,日照时数2450.9小时,无霜期150—170天,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达19℃以上。
(三)环境优势
隰县由七大塬、八大沟、三条水系组成,沟沟都有小泉小水,山清水秀,境内无煤、铁、化工等污染企业。大气、水源、土壤仍保持原始状态。
(四)技术优势
县、乡、村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县设果业局,各乡镇配果业站,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长期服务于梨果主导产业科技服务,指导果农科学生产。全县农民果树技术人员达到5000余人,基本达到了户户都有一名果树明白人。
(五)支持优势
为加快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县委、县提出了“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奋斗目标,成立了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指挥部,一是聘请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玉星、王国平、王文辉、刘奇志、郭黄萍等老师为隰县梨果生产技术顾问,为隰县梨果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县委、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品质提升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每年出资500万元用于隰县梨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制定发布了《隰县玉露香梨生产技术规程》和《隰县玉露香梨》市级地方标准,现正申请升级省级地方标准;下步将制定《隰县红富士苹果优质生产技术规程》和《隰县红富士质量等级要求》市级地方标准;四是实施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申请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机农产品认证,扩大宣传;五是高标准、严要求建设标准化示范园50座,560余,示范引领全县果园标准化生产;六是建立并投入使用了隰县玉露香梨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七是与山西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隰县玉露香梨试验工作站,为隰县梨果产业的品质提升和果品质量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八是成立了人影指挥中心,为隰县梨果生产抵御冰雹、冻灾、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和增雨保驾护航;九是建立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入驻电商2000余家,线上线下销售玉露香梨200万斤;十是积参加各类水果展销会、推介会、农高会、果品交流大会等,扩大宣传,提升隰县玉露香梨和红富士苹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
梨果产业发展规划及目标
按照隰县县委、县 “规模发展,集中连片” 产业发展规划,全县每年新发展玉露香梨1-2万、苹果面积稳定在12万,到2020年全县果树总面积将达到38万,挂果面积达到23万,果品总产量8亿斤,产值24亿元,全县8万农民人均果品单项收入将突破3万元。
隰县玉露香梨获得荣誉
隰县玉露香梨2008年在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2010年,隰县玉露香梨进入了山西省晋祠、丽华苑、迎泽等星级宾馆,成为供应果品;2012年“十八大”期间,成为国务院、大会堂山西代表团供应果品;2012年在中华名梨北京梨王擂台赛上获金奖;2014年7月在国家会议中心被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年会组委会授予“中国大美梨”称号;2014年11月在第2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获“后稷特别奖”;2015年在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11月份在上海举办的玉露香品梨大赛中获“大世界吉尼斯之”; 2017年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称号,成为山西省以产品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的县;2017年经省商务厅评选获得“山西好网货”“临汾好网货”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