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 樱花被当做是团体精神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而受到热爱,日本有句谚语:“花要樱花,人要武士”, 即花当中樱花突出,人当中武士秀, 樱花是一种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的花,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尽落,此花凋落方式之果断干脆,犹如倨城而战、全体阵亡的武士集团,从而与武士的人生观紧密相关, 对武士而言,樱花凋零时的精彩便是自身向往的生活形态,他们认为,樱花与武士在气质上是相通的,直接的相通处是:樱花虽美但花期短暂,正如武士常常年纪轻轻就使大好的年华付诸东流是一样的,因此早期的武士们睹物思情,多少流露出人性的悲凉,这与其后的军国主义下的武士们的理解还不是一回事, 樱花的美丽与早逝,启发了早期武士的舍生忘死,他们认为,肉体的牺牲是返回永恒的神国的悲壮的仪式, 但这种对于生命的不尊重,为日后被军国主义利用,推动民族的狂热奠定了文化基础, 樱花带给武士的精神共感是凄美悲壮的,也是诗意的,因此对一个日本男子的诱惑也是深远的, 因此,樱花与武士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从古至今, 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刹那芳华 瞬间的寂灭使其短暂的缤纷更为绚烂,人的生命亦如是,在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核心,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统, 日本人把祖先或为国捐躯者当做神仙来敬仰,而死去的人都被当做佛来尊敬,他们对生和死有着独特的认识, 对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影响的佛教, 在一本名叫《叶隐》的关于武士道的书中写道:“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它教导人们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 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着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这一禅宗的理念被进一步拔高,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造就完美的生,尤其是处于领导阶层的武士,都必须恪守这种精神, 每逢做出有损名誉的事或遇到重大挫折时,武士都会痛苦地死去平息事态,并由此解除一切责任,。
樱花是日本美的集中体现, 淡雅,单薄,让人怜爱;满树花开,那摄人的美让人如堕梦里;飘然落下,生命短暂,把春让给其他花草, 美和死,是它吧!尽力活得好些,让生命像樱花一样.艳丽无比,死的时候,则要“视死如归”,“义死不避斧饿之诛”, 日本是一个多自杀的国家原因是在日本这种“以死求生”的自杀为被看成是勇敢的行为,而不被认为是罪恶,一位旅日中国学者曾对吟咏樱花的和歌作过统计,据说在“樱花歌” 中, 咏叹凋落樱花的竟占一半之多, 而赞美盛开樱花的仅占13%,这也与日本人的审美观有关, 由佛教“诸行无常”演变而来的审美观是视悲凉、忧伤为美的,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它已经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合适的象征,一种一瞬间即逝的美,消亡之美,
另外,樱花还作为日本的友好使者,已经盛开在世界许多地方,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时,中国赠送日本一对大熊猫,日本从北海道远轻町选出1000棵樱树苗,由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赠送给中国,这些樱花树苗栽种在北京,后来几乎每年都有日本或民间团体或友好组织赠送樱花给中国,这些盈情载义的樱花,使中日两国之间多了一份友情,多了一份温馨,。
樱花的花期经过长期的培育,由于品种的不同,花期也有了较大的差别,早的应该是早樱,一般在3月中左右就开花了,后的应该是晚樱,一般在4月开花,甚至有的5月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