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农民李天峰 探索核桃产业化致富之路

2012/10/28 10:15:17

时下,核桃进入收获期,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大安乡的果农们忙着把采摘来的青皮核桃去皮、烘干,制成核桃干果,忙碌中透着丰收的喜庆。

家住大安乡茹店村的农民李天峰是洛阳核桃业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核桃园大到一眼望不到边。累累硕果的核桃树下,李天峰的妻子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李天峰打趣说:这是我们的老板。

洛阳山地丘陵面积大,嵩县、栾川、汝阳、洛宁等地山区有栽种核桃的悠久传统,但与核桃最适宜生长的区域新疆沙漠绿洲区和云贵高原区相比,洛阳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如今,洛阳市却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洛阳核桃种植面积已达63.9万亩,产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鼓励发展核桃,洛阳对种植核桃的农户每亩补贴300元造林费,对发展核桃育苗的农户每亩补贴500元,各县(市、区)还给予不同程度的叠加补助。同时,开展了“百千万”核桃栽培技术培训工程,由市林技部门负责培训100名县级技术员、县级林业部门负责培训1000名乡镇技术骨干、乡镇负责培训1万名技术明白人或科技示范户,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培训和服务网络,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洛阳市到 “十二五”末,全市核桃基地面积要发展到80万亩。

一系列补助政策和技术支持,使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洛阳市出产的核桃除满足本地市民需求外,大部分都外销到北京、河北、安徽等地。

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值,做大产业,使核桃产业健康持续成长为促进洛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李天峰的核桃产业化之路给人以启发。

200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李天峰带着一脑子的想法回到了家乡,赶上退耕还林在洛阳开展得如火如荼,于是他抓住机遇,用打工积攒的30余万元,承包了本村集体坡耕地200亩,同妻子一道种起了核桃树,并在核桃树下间作了黄豆、花生、中药材、苜蓿,还养起了羊。

谁承想,老把式遇到了新问题。5年过去了,李天峰夫妻俩的主打产品核桃没产生效益,那些年靠林下种植养殖倒也平稳度过。

为了解决主要问题,2008年,李天峰请来了洛阳市农林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专家开出的治疗方案是,对95%的树进行高接换优,实际上就是品种改良。仅此一计,2010年李天峰就增加收入6万元左右,2011进入初果期,纯收入60多万元,预计今年收入将达到100万元。

从中李天峰意识到了科技的力量。洛阳市政府2009年出台了推广新品种核桃种植惠民政策,李天峰把目光锁定在引进、繁育和推广新品种上,先后从中国林科院、河南省林科院、洛阳市农林院等科研机构引进了“香玲”、“绿薄”、“辽河”系列、“中林”系列、“西扶”等46个核桃新品种,利用自己核桃园得天独厚的条件,同全国各级知名核桃专家搞起了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2011年3月份,他所引进培育的“哈特利”和“强特勒”被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河南省优良核桃新品种”。 现在,李天峰的核桃园被命名为中国林科院核桃试验基地、河南省林科院核桃基因库、洛阳农林院优质核桃基地、汝阳县核桃技术培训基地。
看到一年一个好收成,夫妻二人信心百倍,又投资40万元再次承包集体坡耕地300余亩,扩大了种植规模。在林业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李天峰的核桃园全部实现了良种化、规模化种植,管理也向精细方向转化,为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7月份,他发起组织建立了汝阳县天峰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周边内埠、蔡店、陶营、小店等乡镇50户林农自发跟随,“五纵山”牌核桃商标应运而生,其示范带动作用空前高涨。至2012年4月底,已带动全县新发展核桃种植面积4万多亩,进入初果期2万多亩。合作社使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建立了产业化链条的首要环节。

李天峰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随着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扩大,今后,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优质种苗和核桃深加工上,李天峰憧憬着建立核桃深加工企业和销售体系,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

至此,李天峰的核桃产业化思路基本明确: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不仅使企业富裕起来,而且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大起来。

但是,农业产业化并不是这么看上去风轻云淡,农民在资金、技术上处于劣势地位,李天峰的合作社将分散经营个体变为专业化和规模化组织,竞争力却仍然有限。可以预见,下一步发展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护,这也是由农业的外部性、弱质性和基础地位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决定的。比如目前,李天峰产业化雏形初现,计划开展深加工,就遇到了科技投入过大、融资难等障碍,凭他一已之力,难以逾越。

2012年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政府把力量放到市场做不了,农民、企业做不好的事情上。也许,这是李天峰的又一次跨越机遇。